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正式成立,承担福建省省级电视媒体和福州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且制作。目前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每天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下属9个电视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东南卫视、公共频道、新闻频道、海峡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等)、福州电视台三个频道(新闻综合频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08,(4)
一、总体概述江苏广电中心新闻生产系统由1套新闻制播网络和1套8讯道标清演播系统组成,整个制作播出分发格式采用了DVCPRO50编码为主的MXF封装结构,实现了前后期生产的ING信息化新闻采集,整个新闻演播区域共有2个演播室,分别是1个600平米开放式演播区、1个250平米演播室。系统主要用于卫视频道、城市频道、公共频道的新闻、访谈、专题节目的直播和录制。  相似文献   

3.
周斌 《视听界》2002,(2):28-28
频道制是指频道总监对频道内的栏目设置和节目日常管理、人力资源使用、报酬分配等实施管理,这是独立频道的频道制。广电集团体制下的频道制还有所不同,它遵循局(集团)的集约化管理,实行相对独立运作的原则。集约化管理:频道定位由  相似文献   

4.
孙慧 《新闻窗》2013,(4):77-77
2012年底,临沂市广播电视台进行了自1986年建台以来最大的一次整合,全台的电视各栏目、新闻部门与广告业务部门的人员分别进行了三个频道的划分,将原有的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农科频道进行着重打造,经过半年的磨合期,电视频道制改革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我国电视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电视台自身规模的急剧扩张要求内部组织结构与之匹配,于是,一些电视台开始改革沿袭多年的中心制,向频道制转型。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制改革震动业界,引发了关于频道制与  相似文献   

6.
张立勇 《中国记者》2012,(7):108-109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面向全球传播的中文频道开播20周年,20年来经历了中心制、综合制再到频道制的多种管理体制,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革的20年,作者以亲身经历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一、1992年-2000年,第四套节目中心制管理1992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CCTV-4)开播,从1992年开播到1993年11月这一年多时间里,这个中文外语频道一直由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和第四套节目编辑部两个部门在运营管理。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  相似文献   

7.
由于区域差异和历史原因,我国内地电视台在管理体制上差别很大,较为主流的是全台大一统的中心制和各专业频道诞生后随之衍生的频道制。但频道制只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并没有具体、明确的特征界定.实行频道制的各电视台在运营模式上各不相同.运营结果也大相径庭。为总结频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探索较为全面、实用的频道制运营模式而撰写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媒体脸谱     
央视改制破中心立频道8月1日起,央视取消中心制,实行频道制。此前央视所有频道的节目都是分别交给新闻中心、文艺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国内外传媒业激烈竞争的需要,摆脱对资源垄断优势的依附,以新型体制和机制去激发内在活力作为主要推动力,广电集团化运作在广播影视产业化发展的路上走了不短的一段。在这方面,一些率先改革的试点单位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已完成集团化运作的省级单位,由于多年来的积累, 加上有线无线合并,频道数量都比较多。面对一台多频道的现实,广电集团化背景下的专业资源整合在国内一般有两种运营模式即频道制和中心制。一、频道制频道制管理模式是在台或集团一级管理层下,设置以频道为单位的综合管理层,再分设部门栏目、编排、制作、广告经营等一整套频道运作所需的完整机构。频道制以频道为运营实体有利于各个频道、尤其是专业化之后频道的利益最大化和竞争力的优化,灵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几年来城市电视台经营管理模式的运作实践,一般可归结为“中心制”和“频道制”这两种主要的模式。究竟如何评价这二者的优劣长短呢?本文试作阐述。第一,关于“中心制”与“频道制”的概念对电视媒体而言,所谓“中心制”,一般是指以若干生产节目、综合管理、广告经营等部门或  相似文献   

11.
在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市电视媒体的组织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和多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实现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城市电视媒体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我国各级电视媒体在运营体制上不外乎两种模式:中心制和频道制.中心制将节目制作、广告经营等集中统一到各个中心独立运作;频道制则将各种权力下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城市电视媒体来说,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一般都是从本台实际出发,要么实行中心制,要么实行频道制.笔者通过观察后认为,城市电视媒体实行中心制与频道制在运作过程中各有利弊,而"一台多制"更符合城市电视媒体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熊忠辉  周欣 《视听界》2007,(3):16-20
2000年9月25日,CCTV-9英语国际频道开播,频道总监负责制改革开始试水,之后波及全国。七年过去了,频道制凸显了优于中心制的种种好处,也暴露出了频道同质化竞争、频道机构叠生复归于“台”的格局等弊端。如何有效统分,科学地实施频道专业化,优化频道节目资源、人力资源,激活频道的活力,提升集团(台)的整体实力?这些,是业界同仁面临的问题,也是《视听界》本期重点探讨的话题。熊忠辉和王朋进两位博士从宏观的层面,对中美两国电视传媒的组织运作进行了学理分析,来自湖南卫视和杭州广电集团的文章,对我国省级卫视和地市级广电的卓越代表的成功实践作了归纳和提炼。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08,(11):67-67
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天津电视台时代天创公司、少儿频道、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单位制播分离改革探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近期,天津广电集团决定,继续深入制播分离改革、扩大试点范围。天津集团本次制播分离改革首先在四个部门进行试点。天津电台交通频道剥离可经营性资产,  相似文献   

14.
张健 《声屏世界》2007,(4):8-10
作为频道专业化实践的一部分或者专业化实践的流风余绪,专业频道在管理上究竟采取频道制还是中心制,是一个时期以来电视业界争论较多的问题,并因为体制、机制特别是敏感的干部人事等问题而在众多的电视媒体讼议纷纭;举棋不定。即使在某些电视媒体已经实行了频道制,但频道总监作为管理主体,并未真正作为负责任的管理主体,拥有独立的资源调配权与处置权。这当中,省级卫视因其在省级电视媒体中肩负地方省委省政府的对外展示窗口与争夺区域性传媒市场乃至全国性传媒市场的作用而更显特殊,值得人们加以更多的关注与解读。本文从卫视频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入手,延伸出“公用地悲剧”理论,以说明省级卫视采取频道制管理体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电视竞争已不再是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而是数字电视里上百个频道之间的竞争。频道制改革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当前各城市电视台面临的政策环境、竞争环境、改革进程都不尽相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频道制改革模式至关重要。准频道制是实现中心制向完全频道制过渡的不可或缺的阶段。在准频道制改革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频道与收视的关系,频道与广告经营的关系,改革才能得以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第一次专门针对制播分离改革发布指导性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同年10月,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全国广电系统率先实施制播分离改革——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并出资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延续事业体制,保留频率频道播出资源、新闻制作、节目编审委员会、台总编室等部分业务;  相似文献   

17.
3月13日,河北电台经济频道召开节目调改及受众定位研讨会,邀请国内及省内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局、台相关领导就频道节目方向调整及受众定位进行深入探讨。省广电局副局长何振虎,河北电台副台长魏雁志、党总支书记刘晓雪及局台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经济频道总监任侠介绍了频道现状及向中老年频道转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奚小兵 《视听界》2013,(1):62-63
“频道是观众打开电视的第一接触点,也是按下遥控器按键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必须以频道为基础单位进行经营,着力提高观众规模和频道忠诚度。”世界传媒大亨、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认为,频道制运营对于电视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过在我国,长期以来频道只是作为一个播出平台或呼号而存在,并没有成为运营主体。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属性的影响,加之频道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19.
武汉广电局双语频道不仅保持了境外影视节目的传统收视份额,近期还推出一系列举措,在自制节目方面,一面强力打造双语新闻栏目《武汉快讯》的招牌效应和专题性栏目《纪录武汉》的品牌效应,又一面不断改造《万国剪影》、《出国咨询》、《法语集粹》、《娱乐前沿》、《精彩十分》等半自制栏目,同时.努力完善节目评估和购片制度,建立内部筛选机制.让社会资源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选择频道制,还是中心制,还是介于两者间的一种混合经营管理制,成为城市台改革发展的重点话题。杭州广播电视面对中央台和省台的压力,在同城竞争中始终保持了强势地位,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广告创收在全国城市台中一直处于前列,2006年达4.6亿,被业界专家称为城市台中的“杭州现象”。杭州广播电视这几年取得良好的发展业绩与其坚持和完善频道制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