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多产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佳作《四个夏天》讲述了女主人公西西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解读蕴涵于该短篇小说中的美国文化氛围,如嗜酒家庭问题、青少年暴力问题、爱与性问题等,并分析女主人公西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困惑与艰辛,进而呼唤社会和家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文学史中,青少年成长小说历来占有突出地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两部作品是美国不同时代成长小说的经典作品,都包含有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尽管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成长历程是基本相似的。在不同的年代,他们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最终,他们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时代背景影响着青年人的成长,同时,不同时期青年人的成长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迟子建《热鸟》和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少年主人公形象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特征中共有的叛逆性的特点。这一少年叛逆形象对于了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成长历程以及文学作品中青少年形象的塑造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具有导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的三部作品《黛西·米勒》《华盛顿广场》及《女人的肖像》中的女主人公黛西、凯瑟琳和伊莎贝尔都在他们的欧洲之旅中获得了成长,但却都是悲剧性的。导致这种悲剧性成长的背后都有着共同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人际交往因素。通过对其悲剧性成长因素的分析,对现代女性的健康成长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5.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找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小说主人公们从对父亲的寻找、情感的寻找和文化认同的寻找三个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本我、自我、超我进行的探索,折射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自我寻找这一阶段,正是通过种种寻找和磨砺,才能形成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斯·奥台尔的《黑珍珠》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是一部青少年成长小说。国内对这部小说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探讨小说中的文学象征意义,解读了影响主人公拉蒙成长的重要人物,从而分析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个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曾遭遇父母的不理解,却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创办“知心协会”,出版《知心小报》,在校园里掀起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浪潮;因为开设“知心热线”,2005年11月,他应央视邀请与“知心姐姐”卢勤一起走进《成长在线》栏目,与观众分享成长的快乐……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李燚,一位来自贵州省黔西县的“知心弟弟”。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是20世纪美国文学成长小说中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探讨了主人公的社会性成长,分析了他如何融入社会、建立社会身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道德升华,从而解读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绿野仙踪》在艺术创作上借鉴、模仿了《西游记》,是比较有价值的神魔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主人公冷于冰和《西游记》中的唐僧,都具有"内儒"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深谙儒家思想且付诸以行动的现实人,两者"人"的地位与身份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放大了现实的真实,也放大了寄托彼岸世界的虚幻。  相似文献   

11.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里呼吁,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是男孩子——都应该看看《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主人公——漂流历险28年的鲁滨逊,已经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偶像和超级英雄。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是封建贵族家族中的公子哥,受万人宠爱于一身,但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叛逆少年形象;与此同时在西方名著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是中产阶级家的孩子,但他是一个问题少年,他会逃学、会抽烟、会说脏话。虽然两位主人公诞生在不同背景、时间下,但他们在交友方面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陶丽群是广西作家,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林白和现在的朱山坡,因为他们的小说中有着相似的扑面而来的南方的燠热与眩晕。至于《宽恕》中的女主人公父亲墓地边那丛丛阴凉如伞的蓖麻,则让我联想到了林白《子弹穿过苹果》中父亲长年累月地熬煮蓖麻油提取颜料的古怪情节。还有在林白小说中出现的芭蕉,也与《宽恕》的女主人公稀薄的童年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1949—1966)文学中,成长小说中的成长主人公形象透射出时代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呈现出革命意识形态烛照下青少年成长的理性激情。虽然在主人公塑造上存有单一、模式化的倾向,但时代的真诚与革命理性依然流贯其中,他们是那个时代单纯而又富于幻想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室内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的主人公为研究对象,对中美家庭中的亲子冲突的类型和青少年的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分析。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多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中国青少年在应对亲子冲突时,使用的策略主要是反抗攻击、屈服让步、解决问题、回避冲突;而美国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应对策略则主要是反抗攻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戴倩倩 《文教资料》2010,(34):20-22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围城》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方鸿渐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但面对同样因物欲而异化的社会和冷漠而虚伪的世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孤独人生。本文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与他人沟通的无效性、与家庭的疏离,分析研究两位主人公一霍尔顿、方鸿渐相似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伊恩·麦克尤恩的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多篇故事的主人公都遭遇了压制—抗争—绝望的成长历程。其中,《与橱中人的对话》中的"我"和《化装》中的亨利皆属典型代表。在强权与压制下,他们被异化为长辈的"玩物",被剥夺了成长的机会。偶然的"他者"介入,打破了扭曲的伦理桎梏,致使他们勇敢抗争。可是,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与家庭的弱势群体,他们艰难而屈辱的抗争注定以失败告终。因此,故事揭示了青少年在异化的伦理环境中不能承受的重压和扭曲,隐喻长辈须树立正确伦理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一部自传式的女性成长小说,其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成长体验是少数族裔所经历的典型。她成长中的困惑见证了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悲哀。虽然埃斯佩朗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那丝莫名的文化乡愁却始终包裹着她。无法回归的成长,应是成长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