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文化内容庞杂,但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其特有的"无讼"价值选择.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厘清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价值性,对当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进程中,有必要对当代诉讼制度进行价值反思,从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否定之否定"中,寻求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文化翻译研究是理论与路径语境化的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内涵修辞上的内容,不仅仅是把中文翻译成和谐的目标语,更多的是通过外语词际间联系的严密性体现翻译思维的再构建以及优化的还原性。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文化精髓无疑是把中华文化推广式地传递出去,特别通过中华深厚的饮食文化作为载体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中华饮食具有"抒情"功能,正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从而构建出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通过翻译和文化思维的再构建传递出的信息的最理想化便是能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探索,达到目标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台湾电影表现出更强烈的文化表达欲望,在思潮化、模式性的创作实践中,阐述台湾电影对地方、自我与国族建构的重大转变。其文化趋向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怀旧,作为一种文化修辞,创作者通过丰富而纠结的历史怀旧想象,试图重构台湾的历史定位和地域关系;二是发现台湾,通过富有台湾特色的环岛体叙事和富于地方色彩的民俗、传统植入故事,持续进行发现台湾的文化写作;三是"鲁蛇"励志,通过一群乌合之众从溃散经团结走向成功的故事,将台湾社会的集体挫败感浪漫化。这些现象延续近些年台湾电影由"中国叙事"向"台湾叙事"转变的惯性,其表现出的文化离心力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凝结和体现,是一个民族内在特质的深层表现。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该体现出民族文化主体性特征。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精神的继承,构建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和谐"社会主义新文化背景,是实现中国当代艺术建立自我评价标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国的西化思潮是对鸦片战争后凭借其坚船利炮来到中国的西方文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化危机的回应,是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对中国文化出路的一种选择,其最早源头可追溯到晚清,严复是它的最早代表人物之一。进入民国后,特别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于晚清的西化思潮兴盛起来,并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一道,成为活跃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舞台上的主要文化思潮。前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西化运动",但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像有的学者所指责的那样是"全盘西化论"的倡导者和主张者,也没有"全盘性反传统"。当历史进入到30年代,西化思潮又有了一些新的引人注目的发展,这就是"全盘西化论"的提出。西化思潮是以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生活、不能实现现代转换和西化等于现代化这样两个错误的理论认识为前提的,因此它不是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正确选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定义虽有争论,但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则被肯定,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西方学者,以及中国古代文字或文献的表述,"文化"总是与"人"和"社会"相伴而生的。作为一种与"人"和"社会"共生的软实力,它反映着历史的客观存在,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文化"的良性与否,在于能否对"文化"涵义进行现实性解读以及能否对"文化建设"进行正确部署。通过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几个时期的史实、对中共一大到中共十八大的纲领性文件进行剖析,针对"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加以纵向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庆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大庆石油企业文化的灵魂。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精神文化成果,它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在新的石油企业文化实践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石油企业和石油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通过对"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构建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大庆石油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巴西被称为"足球王国",在巴西的土地上,足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民族信仰.而足球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在这个国家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互联网网站搜索、外文期刊和足球报刊的查阅等途径,了解巴西当地俱乐部历史发展、球星和球迷的地方特征、足球管理部门的腐败以及外资投入的欺骗行为等地域情感替代特征.对巴西多元化的足球文化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地探究.不但使巴西足球文化栩栩如生地展现于人前,而且希望在探究过程中能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积累总结宝贵的经验,构建和沉淀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足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