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新要求;进入新时代,迎接新难题,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遇到新挑战;进入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新举措;进入新时代,直面新挑战,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继续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作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的基本判断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党和法治的关系"这一法治建设核心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亦进入一个新阶段.服务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已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直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为"四个伟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针对当前中国历史发展方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对于新时代,我们可以从三个理论视角来把握:运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相统一原则理解新时代到来的客观必然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把握新时代中国的特指意涵及外部时代环境;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掌握新时代与初级阶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满足时代需求,为新时代培养所需人才。本文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新机遇、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新征程与新愿景,也直面新机遇与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要"倡导创新文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创新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坚定创新文化自信、推动创新文化繁荣兴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此,从内涵解析、特征观察、意义审思、路径探究四个维度探讨新时代创新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新时代下的军队为了适应现今战争形态的变化,加大了对大学生兵员的诉求,因此普通高校兵役征集工作变的尤为重要,但是部分高校征兵工作中还存在教育工作与征集工作配套不完善,征兵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本文根据对不同高校兵役征集工作实施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方式方法的分析总结,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开启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明确中国接续发展的旗帜方向,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彰显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前景,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娜 《天津教育》2020,(4):44-4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这三点要求是关于青年与时代、青年与国家、青年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是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奋斗源泉的具体论述,强调的是"立鸿鹄志"。为此,笔者不禁思考:作为基础教育一线工作者,更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把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努力培养成胸怀坦荡、理想远大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发展做出的新定位。关于"新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即"新时代"的基本内涵问题,十九大报告概括为"五个时代",这一总概括勾勒出新时代的基本轮廓。新时代背景下,"五个时代"是中国将向何处去的未来畅想,也是当代中国不能缺席"何以能"和"为什么行"的世界期待,更是中华民族先后摆脱"挨打""挨骂"和"挨俄",继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最终迎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对新时代统一战线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导。新时代对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开启了统一战线的新境界,赋予统一战线的新内涵,是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