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2.
读《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姜燕萍《“相”、“见”是什么词》一文,颇觉“相”字字义还可作些梳理,以使读者了然于胸。“相”在文言中是个常见的字.要了解它的意思,可以顺藤摸瓜,从字的本义开始探究,一线串珠,引出一长串“相”字的引申义来。  相似文献   

3.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相”字有一种特殊用法,即放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不表示相互之间而只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和行为,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吕叔湘先生早在4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数数见,两汉渐多,魏晋以后滋盛。”吕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字看作代词性副词(1942)。吕氏的看法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王力先生说:“在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就词汇意义说,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的“相”字有一种特殊用法 ,即放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不表示相互之间而只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和行为 ,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吕叔湘先生早在 4 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数数见 ,两汉渐多 ,魏晋以后滋盛。”吕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字看作代词性副词 ( 1 94 2 )。吕氏的看法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王力先生说 :“在先秦时代 ,‘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 ,就词汇意义说 ,它是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行为的受事者 ;就语法作用说 ,它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 ,而且不能带宾语。但是 ,无论从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正藏》汉魏六朝时期佛经中的“见”字式被动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该时期“见”字式确实已属非主流标志被动句句式,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表现在句式并不单一、谓语部分变化丰富、句法功能多样等多个方面。并且“见”的意义又进一步引申,正在产生指代用法。  相似文献   

7.
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陕西铜川市二中左民199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语段阅读,曾考查过《晋书·陈寿传》中“当以《晋书》相付耳”的“相”字和“可觅千斛米见与”的“见”字的用法,令不少考生感到为难。这实际上是考查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高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8.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0.
一字一词各有特性,各有短长。用其长,则见其长;用其短,则见其短。大本领诗人正如高明的能工巧匠,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让每个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里有一则诗坛掌故,很能说明这一点。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  相似文献   

11.
“相”与“像”读音相同、意义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作文里,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  相似文献   

12.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3.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因”字书上未注,课文后面区别“因”字意义的练习也没有把此例收进去。这个“因”字,不同的书籍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的释为“趁势”,有的释为“就”,还有的释为“因而”、“于是”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妥。这个“因”字应作“接着”讲。这样,字句的意思就明确  相似文献   

15.
灭火性     
有人虔诚要见观世音菩萨,问法于大和尚,教云:“须持斋,戒急性,念念在菩萨,久之自应。”其人恐不记得,因自编三字云:“吃长斋,灭火性,一心要见观世音。”  相似文献   

16.
一、“相”字应分立一类代词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应当是统一的,词的分类也是如此。恰当地区分古代汉语词类,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结构和词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古代汉语里的“相”字是较复杂的一个多义词,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说文》:“相,省视也。”也就是说“相”的本义是“仔细看”或“察看”的意思。如“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相”原是个动词,又引申为“扶助”,如“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左传,昭公三年》)以后辗转引申才作副词“互相”用的。可见“相”作互相讲,并非它的本义,而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而后,“相”具有称代作用,也是词义发  相似文献   

17.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怎样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人认为:先教读音,后明字义就成了嘛。其实不行!第一,先谈“字”的教学。是“音→形→义”、“形→音→义”还是“义→形→音”?要确切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掌握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困形见义”。无论象形字也好,会意字也好,指事字也好,形声字也好,都充分体现了“因形见义”  相似文献   

18.
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中的“相”字,课文没有注释,一些参考书上把“相”字,解释为“互相”,有些老师也这么讲。这是不恰当的。“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句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况且去掉“相”字,“水石搏”也是一个单句,并不影响句子的成分。因此这里“相”字不作“互相”讲,只是调合音节。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穷尽性地研究了《左传》点公、昭公年间杜预注和孔颖达疏中的“见”字式、“为”字式、“被”宇式被动句共225例,发现杜注中的被动式主要是“见V”式和“为N所V”式,“被”字式很少。孔疏中三式都有,但“被”字句占绝对优势;孔疏使用“见”宇式和“为”字式时。主要是对牡注的复述;孔疏有时还把杜注中的“见”字式和“为”字式改成“被”字式。由此可见,“被”字式已经在唐代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0.
“见”字除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现”字用和表示被动等用法之外,还有第五种用法是作代词用。当“见”字作代词用时,它和表被动的“见”相比,从书面上看都是“见+动词”,毫无二致;但从内容实质上看则大有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