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2.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思想不集中,常用一个成语"心不在焉",与之意思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心不在马",它们都有典故出处。"心不在马"一语出自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赵襄主学御(驾驭马车)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追赶,这里  相似文献   

3.
农村到处写着标语:“珍惜方寸地,留给子孙耕。”人们一般把“方寸地”理解为小块土地,表示我国人多田少,要珍惜每一寸土地,留给子孙后代耕耘。这诚然是正确的解释。但追根溯源,细心考证,所谓“方寸地”的古义竟是指人的“心”。最早记载见《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晋人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刘备)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  相似文献   

4.
资讯     
《小学生》2006,(6):35-35
儿童节要发行的邮票《成语典故(二)》:成语作为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华,其典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的催人奋进,有的发人深省。《成语典故》系列邮票第二组将安排于2006年“六一”儿童节当天发行。邮票主图分别为:毛遂自荐、闻鸡起舞、卧薪尝胆、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5.
《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此章孟子批评高子学仁义之术半途而废,犹茅塞心,终不能明道.对"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历来存有分歧.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自《诗经·郑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伊始,经建安诗人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等四句。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母题。她逶迤发展三千年,构筑成特别的闺怨题材。它既体现五言绝句在比喻上的争奇斗胜,又反映诗歌母题绵延发展经久不息,以及典故的永恒的暗示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成语典故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圣经》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腊罗马神话与三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加以比较,映射出英汉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色彩与差异。  相似文献   

8.
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词语"编选"与"选编", "洗白"与"白洗";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鲁迅《药》)与"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广告"看《买卖世界》,做世界买卖"(.《买卖世界》),"是名家写的好看小说,非名家写的看好小说"(《上海小说》),等等.  相似文献   

9.
对成语"信誓旦旦"的理解一直存在歧误。评议古代注疏,参合文字语源考析,得出:"旦"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引申指光明、明白;由"旦"孳乳出的"怛/ "会意两方面意思:一是心被太阳照耀明明白白,二是心被太阳炙烤而伤痛即许慎所解"憯也"。《诗·卫风·氓》"信誓旦旦"之"旦旦"使用的是"旦"的引申义"明白"或者说是"怛"的第一义项;信誓旦旦意为"诚信的誓言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典故成语、专有名词还是比喻的翻译,译者都要在兼顾观众理解能力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从不同译者处理典故成语、专有名词和比喻等蕴含文化特色的语言现象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他们处理文化现象的某些失当之处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正"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  相似文献   

12.
<正>(一)"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从词语的来源看,"坚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成语"坚忍不拔"最早见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坚韧不拔"则仅见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如丁玲的《杜晚香·根深叶茂》中曾有用到。可见,"坚韧不拔"是"坚忍不拔"的异写。  相似文献   

13.
偶翻词典,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无以复加"和"小题大做"两个成语的释义之后,均用括号加注其感情色彩,分别为"多用于贬意"和"多含贬义".很多辞书却未对这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加以说明,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成语词典》(修订本)、《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成语司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成语辞海》(新华出版社)等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新世纪汉语成语词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说明"无以复加""今多含贬义", 《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说明"小题大做"为"贬义", 《汉语成语小词典》(2003修订本)(商务印书馆)说明"无以复加""多用于贬义".这三部词典于另外-个成吾电均未说明其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4.
王贞虎 《语文天地》2011,(18):43-44
三国·魏·郭遐叔《赠秸叔夜》诗:"心之优矣,视丹如绿。"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唐·李白《前有搏酒行》诗:"催弦拂柱与君  相似文献   

15.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着秦穆公的一句话:"尔墓之木拱矣。"杜预为"拱"作注说:"合手曰拱。"在今人看来,这个注解似乎可作两种理解:其一,指"双手手指对接";其二,指"两手手臂合抱"。较有影响的今人译注,均作后一种理解,可是杜预的原意却是前者。  相似文献   

16.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8.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9.
1.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相似文献   

20.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其中"靡有朝矣"的理解可谓纷繁。文章考释了"靡有朝矣"的含义,对以前的训诂成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朝"通"调"。"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即早起晚睡,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