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陈林森 《学语文》2014,(1):65-66
“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成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句,才能表达完整意思和褒贬态度。  相似文献   

2.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3.
游戏规则:根据"横向"、"纵向"的提示,将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即可,每格只可填入一个字。横向:一、北京九门之一,又称"前门"。二、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成语,比喻一时还不能实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正一、目无全牛记得小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成语教育的动画片,其中一叫"目无全牛"的成语到现在仍使我记忆犹新。这个成语是来自一个叫"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说是从前有一位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碰的地方,肩所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所顶的地方,都发出皮和骨相离的声音,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是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  相似文献   

5.
“拈花微笑”是一个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1996年2月第14次印刷)对它的解释是:“拈:用手指拿。拿着花在微微笑着。《聊斋志异·画壁》:‘东  相似文献   

6.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些成语,若按字面意义去理解,则会跟它的实际意义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如:不赞一词,若把它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扬的话",则跟它的正确意义"指文章写得好,不能再加一词一句"(赞:改动)(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大相径庭了。又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语出  相似文献   

7.
读湖南省长徐守盛《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一文,很受教育。遗憾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精打细算,锱珠必较……厉行节约,降低成本"一句中的成语"锱珠必较"用错了。这个成语在文中是精打细算的意思,其最初的意思是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财也一定要计较,后来引申为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无论是最初的意思还是引申义或者该文中的意思,成语正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但成语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用法变化无穷。成语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如“风雨如晦”摘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先忧后乐”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缩写。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辞格之一,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礼记·学记》把是否善用比喻作为衡量教师的一个条件,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古人甚至认为不用比喻简直无法说话交际。《说苑·善说》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宾客对梁惠王说:"惠子谈论事情特剐善用比喻。大王您如果让他不使用比喻,他简直就不能说话了。"梁惠王说:"好吧。"第二  相似文献   

10.
课堂延伸     
《家教世界》2013,(21):48-50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或痴痴发愣的样子,会用"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可是按照庄子的本意"呆若木鸡"其实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它代表着一种高深境界。在他看来,外表活蹦乱跳、骄态毕露、强悍伶俐的鸡,并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如炬内蕴真气、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真正的"鸡"林高手。此成语出自《庄子·达生》,说的是周宣王爱好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十三经"之一,研究者甚多。该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研究材料,它所传递的思想至今沿用,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本文以《汉语语汇学》为理论支撑,对《论语》所包含成语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丰富汉语语汇。  相似文献   

12.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思想不集中,常用一个成语"心不在焉",与之意思相仿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心不在马",它们都有典故出处。"心不在马"一语出自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赵襄主学御(驾驭马车)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追赶,这里  相似文献   

14.
<正>"沉鱼落雁"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女子美貌,但是如果你认真一查,会发现它的本义根本不是后人认可的意思。"沉鱼落雁"典出《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拜访螳螂     
佚名 《家教指南》2007,(10):34-35
黄鼠狼上课时学到了一个成语叫"螳臂当车",语出《庄子·人世间》中的一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也。"意思是指一只被激怒的  相似文献   

16.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木兰诗》一文中解释为“爬搔”。成语“扑朔迷妒’出于《木兰诗》,《成语大词典》中解释为“难辨免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对于“扑”、“朔”的字义,两处都未做出明确解释。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把"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这两个成语用混,例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北京绿色食品鱼龙混杂。"这里的"鱼龙混杂"用得是否恰当呢?其实,"鱼龙混杂"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它出自于唐·张志和《和渔夫词》第十三首:  相似文献   

18.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们把"开诚心,布公道"简为成语"开诚布公",用来比喻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论语》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礼"、"仁"、"中庸"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成语"一窍不通"出自《吕氏春秋·过理》:"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这个词语似乎最早是用来骂商纣王的,其实不然。在先秦的《列子》中,已经提到过一个"一窍不通"的龙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