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封闭僵化,没有活力。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想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颜鹏 《中小学电教》2012,(8):131-131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预设",利用其在课堂之中的"生成"功能,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于一节成功课堂的标准如今就有了一条新的标准,就是对于"预设"和"生成"的良好把握,"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意外"无处不在,教师如何对预设与生成进行科学的调控,使之转化为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一、重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这就要求我们为生成性教学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生成性问题教学是指在生成性思维的指导之下的一种教学思想。坚持生物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处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方法应对生成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冬兰 《考试周刊》2012,(56):53-5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可能性,是教师无法全部预设好的。所以,教师不可能是完全胜券在握,按照自己的精密的预设顺水推舟地进行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这对于已习惯于四平八稳、配合默契的"控制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因此,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不断发展彰显"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7.
孔俊跃 《考试周刊》2010,(51):139-140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利用体育教育中生成的教育资源,使教育充满生机,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缺少生成的课堂不够精彩,缺少精心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一节课体现的生成应该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准确把握,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与无序的统一。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伪生成"现象,要去伪存真,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9.
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生成性教学,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使过去单调、刻板、枯燥的课堂变得越来越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生成呢?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堂呈现出多元化解读和动态生成的情况,文章旨在探讨教师如何把握科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以课堂为阵地,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打造生命化的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11.
生成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生成式教学,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然而作为一线教师,在对生成的价值已经达成了共识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有价值的生成"予以关注。而有价值的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师作用如何体现呢?本文结合课例对有效生成中教师调控策略进行一番阐述。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29日,笔者有幸听了衢州市白云学校叶海涛老师教学的《守候良心》,叶老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以人为本",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地位,很好地处理了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这对笔者在社会思品课中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朱晔 《文教资料》2010,(20):172-174
音乐教学的动态生成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采取在弹性预设中孕育、在对话互动中引发、在瞬间捕捉中培植等策略进行生成性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握好生成的"度"。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课堂生成是教师们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生成,是指课堂中依据学生的思维、疑问和状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形成师生多向的互动关系,促使课堂中多向的、多种类型的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金花 《数学教学》2014,(11):27-2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课堂精彩的"生成".但课堂精彩的生成首先源于教师"开放的预设".  相似文献   

16.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能发现意外的美丽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计划确定一种思路进行教学,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构建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呢?  相似文献   

17.
当下教学中关于"个体差异"的认识可以概括为承认个体的主动性,探索各种差异类别,把握差异与统一的关系,思考"个体差异"的实践性等四个方面。有关教学中"个体差异"问题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认识成果与实施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诸如"主体性神话"、抽象静态化、表达"要素化"、难为性等问题。基于当代哲学,特别是生成论教学哲学思想中的相关观点,对当下教学中"个体差异"理念进行新阐释,认为教师有责任保护和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个体差异"是具体独特的、是一种存在状态、是相互成长的资源,"个体差异"意味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新的阐释能够弥补以往"个体差异"理念的一些不足,增益对"个体差异"的理解与行动。  相似文献   

18.
王美华 《现代教学》2011,(11):44-45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挑战,预设与生成的和谐融合已成为教师们课堂上不懈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宋士国 《考试周刊》2011,(76):166-167
思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果灵活处理这些课堂"生成",突破"预设",就能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品德,打破传统品德教学的说教、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品德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在践行动态生成课堂观的今天,教师的不少认识及教学行为明显与"预设生成"的理念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透视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应对的策略,运用动态生成课堂观,引领教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一、影响数学课堂"预设生成"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