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在谈到城市文学的时候,人们需要对这一对象的使用范围进行界定,因为“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样,人们在谈到“城市文学”这一对象时实际上意指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尽管一些学者和作家不赞成对“城市文学”做一个统一的规定,但在我看来,无限的泛化终将会使得这一称谓失去我们言说它的意义,也妨碍了我们对城市文学对象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文学以想象性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如同“文学香港”、“文学上海”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成功塑造,“文学深圳”也可为构建深圳城市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目前,深圳文学在呈现城市形象方面尚处于无名状态,读者感知到的是一种零散、片面甚至扭曲的城市形象。深圳作家于此应有文化警醒,自觉张扬深圳城市主体性,积极营造一个“文学深圳”的“语词城市”,为深圳城市文化认同提供精神性支撑。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通过对“上海摩登”与“都市乡土”两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与思考,现代文学史日益被视为一个内在连续性的整体,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城市文学独特的主体性。与之对应的是,在现代性的冲击、争辩与反拨基础上本土性得以祛魅并再生。由此催生出城市文学新的中心命题和研究范式:“在都市书写中国”并且书写“都市中国”,即在传统与当下的相互观照中,强调本土性、城市性和全球性的共融,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文学与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当下本土经验的生成,实现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为文学提供了深刻的主题和观点: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地点,不如说是一种隐喻。”^[1]诚然,作为现代文明形态和现代生活实体的城市,在成人文学中频繁出现,往往成为某种人生哲学的隐喻。如鬼子新作《瓦城上空的麦田》,写市民文化对少年心灵的损害,体现出强烈的家园意识,形象地道出了“他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崛起,城市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逐渐走出长期以来的弱势格局,并初步形成了“他者化”的城市书写、以新生代作家为主的迷乱城市书写、以“80后”为代表的青涩城市书写以及网络文学中的世俗狂欢式的城市书写这一基本格局,本文试图逼近这一新的城市文学地图。  相似文献   

7.
徐则臣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世界的两侧,乡村生活让他感知着生命的爱与怜惜,进而潜在影响其写作。何平对乡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迷恋又想逃离乡村。李徽昭则在世界视野中比较和阐释乡村的独特性,呼吁关注乡村。有关城市,徐则臣指出,文学应该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穿越,正确认识当下城市。何平认为,中国城市是马赛克一般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徽昭提出,不能从表层或概念去理解城市,应强化个人感受,从主体性出发去认知和解读城市。他们共同认为,中国城市文化有其复杂性,城市书写还没有充分文学化,作家需要建构新的城市审美数据库。李徽昭认为《耶路撒冷》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强化了小说的思想力。徐则臣则指出“耶路撒冷”关切着精神层面,当信仰缺失、妥协成为常态时,应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学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的城市文学真实生动地反映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物质和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流变,与城市文化之间始终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出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的特征。城市文化影响着城市文学创作的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影响着城市文学家思想情感的产生与反映,也影响着各个不同发展时期文学思潮的形成与湮灭。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文学笔谈——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的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版图中,城市文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尽管总的看来,乡土文学无疑是这块版图中最大部分也是最醒目的风景,城市文学的逐渐发展、繁荣仍然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巨变、中国文学巨变的某些重要的玄机。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学的日常性与批判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最为耀眼的一块。樊星认为,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象征,具有文学史意义与研究空间;刘中顼论述了城市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意义所在;李蓉着重论述了城市文学的日常性与批判性;王泉透析了中国城市少年小说的基本特点;代天善梳理了英美城市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最为耀眼的一块。樊星认为,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象征,具有文学史意义与研究空间;刘中顼论述了城市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意义所在;李蓉着重论述了城市文学的日常性与批判性;王泉透析了中国城市少年小说的基本特点;代天善梳理了英美城市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2.
张卫中认为,城市中的外来者成为最有城市意识的作家。他们以非城市经历想象城市,丰富着城市文学的创作。曾庆江论述了新时期城市诗的演变。傅建安认为.当代女性城市文学的孤独和内倾、放纵与颓糜传达了当代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尹岳斌则认为,法国城市文学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个性与城市文学发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个性深刻影响着城市文学的创作,城市文学的创作也能动地影响着城市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城市和谐社会将是巨大的助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最为耀眼的一块.樊星认为,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象征,具有文学史意义与研究空间;刘中顼论述了城市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意义所在;李蓉着重论述了城市文学的日常性与批判性;王泉透析了中国城市少年小说的基本特点;代天善梳理了英美城市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学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城市文学的开始.在20世纪初的20年里,上海文学主要是沿着两条主干线索发展演变:一是言情文学,一是时议文学.前者主要是通过编织悲欢离合的婚恋故事,来迎合广大市民对于风月言情的天然爱好,以商业文化为支撑,突出世俗性,追求商业价值.而后者主要是突出城市作为舆论中心的功能和意义,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和批判性.如果说言情显示出城市叙事的感性化和欲望化,时议则代表着城市理性.20世纪头20年上海之城市文学图景的出现有其历史、政治、文化原因.此后,时议与言情的交织发展贯穿着上海文学的现代历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它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历史进程的步伐,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社会的风尚习俗,都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中。因此,反映城市生活的城市文学就成了一个国家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而法国城市文学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概念的争论延续至今。对“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争论,不是混乱的、苍白的没有涵盖力与阐释力的空洞能指,它是我们文学史观念和思维方式、方法论变革的重要一步,“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为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与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代的核心精神是“启蒙”。新时期文学的“启蒙”诉求则是对五四启蒙文学的一种继承和补充。本文从三个方面表现这种“启蒙”诉求:对“文革”极端政治的灾难性叙述;城市经济文明带来的人的道德失范;民族文化之“根”的认同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以班固为代表的赋家创制了”京都赋”文学系列,以卢照邻为代表的诗人则在初唐创造出了”京城诗”的文学样式,不能不说是一个颇有意味、也颇有意思的文学现象。而从京都赋到京城诗的这一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所呈现的城市文学题材这一文学样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轨迹与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