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希麟音系的声纽对音及其语音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希麟音系声纽的语音特征是:1)全浊声母不送气,而且带有同部位的鼻音音色; 2)舌音分立,而泥、娘纽合流;3)唇音分立;4)精、章组同时对译梵音c组辅音。希麟反切注音材料反映的是带有长安口音的通语系统,该系统有一定的保守性;希麟梵汉对音材料反映的是记录时音的长安方音系统。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佛典音义有36条梵汉对音材料和3条汉语注音材料标示“楚夏”。前者涉及语音的历时演变、对音源词的不同、梵词音节切分标准的参差、清音浊音的对立和文字的形体讹变等内容;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切分梵词音节标准的参差是其核心。后者喻指汉语语音的方俗分歧。术语“楚夏”标示的是所谓正梵音之外的种种对音形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藏敦煌遗书D20号与伍伦7号内容皆为《金刚经》,此二件在内容上前后相承,可以缀合。在二件的汉文经文旁还附有非汉语的注文,本文认为这些注文属于婆罗米字母。更确切地说,是晚期草体于阗文,这些字母的作用是给边上的汉字注音。通过对二件中汉文经文与注音婆罗米字母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唐五代西北方音、梵汉对音等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探讨晋代大译经家鸠摩罗什译音所反映出的韵类系统。通过对译音材料的排比分析,整理出东晋时期北方语音的韵类系统:韵尾有-p、-t、-k三个,介音有j和u两个,阴声韵部10个,阳声韵部与入声韵部各13个。这个系统与同期诗文押韵系统相合  相似文献   

5.
中古译经中有一类特殊云何,用于疑问句,却似乎不表疑问。《维摩诘经》的梵汉对勘表明,该经汉译本中这类云何有两个来源:在云何+(某某)+选择问中,云何对应梵语疑问助词kim,属于语言接触中的语法复制;在云何+(某某)+反诘问/(Adv)VP不/是非问中,云何是对梵语疑问小句tat kim manyase的简式翻译,具有与梵语疑问小句相当的询问意见的功能。《小品般若经》的对勘材料也支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鸠摩罗什对音的《妙法莲华经》第七卷为个案,分析姚秦时期汉语的辅音、元音以及其他音系的特征。从而探究梵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姚秦时代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邱冰 《语文知识》2009,(1):37-40
《佛所行赞》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题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但实际上其译者在历代经录中的记载并不相同。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借助梵汉对勘材料以作研究,认为《佛所行赞》的译者不是昙无谶。  相似文献   

10.
“万物有灵现”是人类早期原始思维的基础,它通过一种想象的方式将对象事物拟人化、人格化,赋予它们生命和意志.“万物有灵”在印度衍生为“梵我同一”的审美理想,对印度古典梵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地分析了“梵我同一”在印度古典梵剧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竺法护是西晋高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经翻译家。有的学者根据竺法护的传记资料认为,他翻译佛经的原典取自西域,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胡本",而不是梵文经典。通过综合考察竺法护的传记及其所译佛经的序言、后记,并运用梵汉对勘法进行辅助考察,我们推测,竺法护译经有些要籍,其原典很可能是梵文佛经。有些汉译佛经取自西域,但其原典未必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通过中外文献对勘法来确定原典的版本和语言,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背上的歌帝梵夫人》是世界著名油画,亦是英国考文垂(Coventry)博物馆著名的油画和该城市的名片.本画背景是中世纪流传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挂毯、油画、雕塑和文学作品等众多欧洲艺术品中亦载有歌帝梵夫人的肖像,以示表扬其善良的品德.其中最出名的绘画就是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会员约翰·科利尔所画.他承拉斐尔前派画风,作品带有浓重的浪漫意蕴,尤为特别是女性理想美和肉体表现方法细腻.  相似文献   

13.
梵·高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独树一帜,对西方乃至世界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梵·高,世人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向日葵了,其创作时间恰是梵·高艺术创作的转型期,可以说没有这次艺术创作中的升华,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梵·高.通过研究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油画作品,我们可以以点带面地了解梵·高的创作状态,剖析梵·高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为主线,分析“天人合一”中之“天”的内在意蕴;以印度历史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分析“梵我一如”中之“梵”的内在意蕴,进而比较“天人合一”之“天”与“梵我一如”之“梵”两者之间内蕴的异同。“天”与“梵”在至上神灵、祭祀、万物规律、存在状态、统治权力、道德义务、审美精神解脱等维度具有相同的意蕴,但由于中印文化的根本差异,“梵”较之“天”有更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5.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比较梵汉、汉藏的一些对音材料,发现后汉三国歌戈韵母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切韵》把它们合为一韵无可非议。而唐五代西北方言,歌韵字与戈韵非唇音字主要元音虽然相同,但后者已比前者多了个[w] 合口介音。  相似文献   

17.
唐代都城长安作为唐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相较于初盛唐的蓬勃恢弘,晚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更加耐人寻味.此时期的长安意象,在繁华中渗透着凄凉,展现出暮年的色彩,同时融合着晚唐文人的恋京心态和客居意识.晚唐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是这种带有末世气息的长安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长安本身的政治功能使它成为文人抒发政治理想的代言.  相似文献   

18.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自画像是梵·高绘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梵·高留下了大量震撼人心的自画像杰作,是他对自己的生活与创作、人生与艺术旅程的真实记录. 梵·高的自画像若以实间来分,大致如下: 1.安特卫普时期 1885年,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他在那里研究鲁本斯和日本浮世绘的绘画,努力学习并沉醉其中.梵·高那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  相似文献   

19.
纵观学术史,中国古代住宅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至于汉代长安的高级住宅即所谓"甲第",研究的就更少了。有鉴于此,我们从历史、地理、文献和建筑等方面作了探索,发现西汉列侯、公主、将军、丞相等在京师长安都有甲第;国王朝见皇帝或有大事时,则居京师邸第。这些甲第,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未央宫东阙、北阙、宣平贵里和长安城北五陵、城东杜陵、霸陵的陵邑;在时间上,从高祖六年到吕后六年(前201—前182)有诸侯、王邸第百余所,在文景武昭宣成帝至汉末,仍有甲第修建;在性质上,系国家赐予(分配)或营造,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只有较高政治地位者才能获得使用权,所有权则归国家,可见它不是商品,不能交易,列侯可改建、扩建,失侯时朝廷收回,另赐他人。  相似文献   

20.
爱德华·蒙克与文特森·梵·高是两位伟大的西方艺术巨匠,一生创造了大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优秀作品。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几乎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但他们在绘画中却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蒙克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用扭曲的线条和单调的色彩探索人性、死亡、疾病与恐惧;梵·高的绘画更贴近于生活的真实,用热烈奔放的色彩和狂躁飞动的笔触表达了阳光、生命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