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何读书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然而其言本意应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如今的学者读书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外表炫耀给别人。仔细想想,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我想目的有三: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固然是为了求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件受益终生的事对待。书中的知识岂止千千万,要想尽入囊中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博学正需要多读书,即便有些书中之理一时无法顿悟,…  相似文献   

2.
求学、做事、为人,历来有两种态度:“为己”或“为人”。2500年前,孔子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装饰自己,是为了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3.
王崧舟 《教育文汇》2012,(11):52-53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4.
《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习的意义《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的具体意义如下:学习可以“开心明目”。“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醉心于诵…  相似文献   

5.
在一堂讲授儒家哲学的课上,老师问学生:"儒家思想是‘为己’,还是‘为人’?"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人。"其实,儒家经典《论语》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的目的却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为己"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这里就有一个"为己"和"为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育论集》)。“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读就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读书。张志公先生很喜欢“导读”这个说法,强调指出:“‘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读’者是主体,但是要‘导’。‘导’的任务是使‘读’者读得更好,终于能够自己去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进行导读。  相似文献   

7.
首先.先秦儒家强调学习是把修养主体精神之外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自身的精神。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苟子也认为如此,“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修养主体经过学习使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于世。所以学习主要是把外在的人性转化为修养主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学者为己     
<正>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这应该是关系到教育成败大是大非的问题。古人颜之推曾在《颜氏家训?勉学》中对"古"今"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现在教育举步维艰,其原因归根结底有二:一是面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的目光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即使说出一些理由,也是言不由衷;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赋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无自主选择权,从而使得他们沦为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古代以来的教学,有几位先生给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法、修辞等,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他们照样能培养出像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苏武这样的文学大家。古代的先生们,有一点共同点就是倚仗一个法宝──读,熟读.熟读正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它作为抛弃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是“文”之“本”,也就指出了“读”的重要。 一位老教师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开始读…  相似文献   

11.
不经意间在成长博客网的“日志精粹”栏目中,看到网友“心灵捕手”的《谈刻苦学习》一文,其中写道:”面对学习中的‘苦’,我们难免意志不坚定,彼时就会有很多刻苦学习的事例来激励我们。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铁杵磨成针’等。然后我们的斗志往往又被激发出来了。”读了这段话,我不禁回想起自己高中时代读书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死记硬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当作“注入式”而否定了,认为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反对机械记忆。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幅宣传画,上面画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和一条语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反对陈腐僵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儿童读书的情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  相似文献   

13.
——“‘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读~好书’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有,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相似文献   

14.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相似文献   

15.
什么才是教育呢?这个在不少古人已经弄得很明白的问题,现在却被模糊了,还是列举两条国人的看法做参照吧。一条是《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天性得到释放。另一条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与修养的完善,而非是装点给别人看的。这两条正好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表达了教育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著名学者刘绪源先生认为,“进入中学阶段,应以读成人文学为主了,也可读一些他们仍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但中外名著中的大部分作品在这段时间都可涉猎--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读书时间’之一,错过了就没有了。”为此,刘绪源先生把他读到的最好、最重要、最适于引起中学生思考的文字选出来,编辑成《少年人文读本》丛书。  相似文献   

17.
小诗变伟大     
刘文伟去参加陶行知办的暑期共学会,他介绍自己说:“我叫刘文伟。”陶行知幽默地说:“你的文章伟大呀?”小刘连忙说:“不,相反,我很渺小。我已把伟字改成苇,芦苇的苇。”陶先生笑了:“对了,不要自封伟大,要群众承认才是真伟大。你愿做芦苇,好。不过‘一苇’也可以‘杭之’嘛。”小刘说:“我读过《诗经》,知道‘一苇杭之’,苇是指船,我愿做一艘济世渡人的船。”陶先生说小刘思想小错,是个小诗人,又说:“写了诗要先念给老妈妈听,别人听得懂,才算是好诗。写文章也要自己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别人听。别人听不懂,或不愿听下去,这文章只好扔到垃圾箱…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过程,“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吕淑湘先生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些话给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任务,主要在于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其“俯而读”,“仰而思”,千方百计地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知,养成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变“讲”为“导”,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展其思维,培养其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国思想家布丰也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由此可见“评点”之重要。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将“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列为阅读能力的训练项目之一。自学辅导教材的编辑说明中也明确指出“评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并肯定“会评点是自学能力强的一种标志”。认为“评点不仅是理解所读内容的手段,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手段,是由‘学习读’通往‘学习写’的桥梁”。这充分说明评点法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