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上海租界教育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产物,损害了中国的教育主权。20世纪初,上海市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要求收回教育主权,并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响应,于30年代开始进行租界教育改革,收回了部分教育权益。但改革的局限性是明显的,这需要租界主权的全部收回和人民的斗争来推进完成。  相似文献   

3.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希望收回对山东的主权,却由于日本的种种阴谋以及列强间的勾结与妥协而未能如愿,直到华盛顿会议山东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从巴黎和会的悬而未决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主权的收回,美国在这一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背信弃义出卖中国利益,与日本关系敌敌友友,进而主导华盛顿会议,这些都成为解决山东问题的微妙却又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5.
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排外是20世纪初中国收回铁路利权的基本口号,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国人的赎路情结。赎路情结虽然使政府和民间一度呈现出激进的排拒外债态势,然而,文明排外却并未形成对铁路外债全面的抵制,主要是通过一些"合法"的手段并付出高昂代价收回部分路权。这种言行之间的差异导致清季的收回利权渐失其光芒,文明排外不能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维持国权与引进外资的两难抉择。  相似文献   

6.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让步,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2000年 10月~11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日本和中国的中小学生父母进行了有关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日本为1371人(从东京等五个地区抽样);中国为 1239人(从北京等七个地区抽样)。由于日本仍是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落在母亲的身上,所以本次调查对象的90.4%.是母亲,而中国的母亲占 52.1%,父亲占42.8%(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填好后再交回学校统一收回),不过中国的父亲和母亲在大多数问题的选择上并没有什么差异。 以下为调查结果的概要。 与日本相比,中国…  相似文献   

8.
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在不妨碍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支持中国收回部分权利,如促使中日解决山东问题,在租借地等问题上的( ),表明英国对华政策的新变化,即通过<四国条约>替代英日同盟,利用美国制衡日本,来维护自己在华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半岛威海市海港码头附近的三角花园内,屹立着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纪念塔。塔身上刻着“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体大字,下方镌刻着“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记”,记叙了英帝国主义强租威海卫和中国收回威海卫的经过。纪念塔建于1931年。塔高32英尺,象征着英国强租威海32年的悲壮历程。 一、英国强租威海卫经过 威海卫是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御日本海盗(史称“倭寇”)侵扰而设卫筑城的。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朝北洋舰队成军,其提督署就设在威海湾的刘公岛上。1894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次年,日军攻占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割地赔款。日本要挟清朝政府,不全部拿到赔款,就不撤兵,这样日军侵占威海达三年之久。 1898年,当日本政府收到清朝全部赔款后,日军于5月23日撤离威海卫,而就在次日,5月24日英国殖民主义的海军就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4 6页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 ,其中 ,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 ,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其实 ,早在收回汉口和九江的 192 7年初之前 ,中国就已开始了收回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权益的工作 ,并取得成效。为方便读者 ,试列简表如下。1917年 :中国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 ,废止了中德、中奥间所有条约、合同、协定 ,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奥匈在天津的租界 ,取消所有德、奥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各种特权。192 0年 3月 :中国收回了中东铁路界内的主权。192 2年 :中国收…  相似文献   

1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产物,体现了苏俄与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的矛盾与交织。苏俄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使得其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合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与民族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与矛盾,这种分歧与矛盾又加剧了民主革命阵线内部的斗争,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地处亚洲腹地中俄“夹缝”中的蒙古国摆脱了苏联长达近70多年的控制,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之一。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中俄特殊的历史关系使其对外关系调整必须首先考虑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此同时,蒙古为了平衡中俄所带来的“压力”又积极地发展与“第三邻国”关系,美日及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接踵来到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上。蒙古国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中国北部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即成为中国对蒙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1895至1945年间俄国(苏联)对中国东北的资本输出问题,即资本输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资本输出的主要机构(俄资银行)、资本输出的媒介物(卢布)以及中国东北民族金融资本同外来金融资本的矛盾关系。这个问题与外国垄断资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以及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地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章认为杨增新统治新疆时期,其苏俄中亚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在俄国内战中严守中立,到与苏俄中亚新政权合作直至全面发展关系的过程,这一政策的推行,演变是从维护新疆实际利益出发的,是相对独立于当时北京中央政府的苏俄政策的,同时它对中苏邦交的建立客观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妨碍,中国革命是在冲破苏联领导人的限制之后取胜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俄罗斯恐怖事件频发,民族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自古就存在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苏联成立后苏俄各届政府又奉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冷战后国际上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鉴于此,要缓解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就要坚持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对于某些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分裂活动,要坚定不移地打击,并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出于反恐、争夺资源及发展地缘政治利益等目的,在中亚展开了一场新的大角逐,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此次中亚角逐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中国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在中亚的利益,保障中国新疆等西部边疆地区的平稳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中国的中亚战略是具有竞争力的,并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这场角逐仍在进行当中,形势尚不明朗,从长期来看,参与角逐的任何一方都很难成为绝对的赢家。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较快和平稳的发展,并在新疆发展战略尤其是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上取得成功,就具有了其他势力所不具备的优势,进而会带动和促进中国与中亚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一些错误指示和民族利已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起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