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主要艺术特色在于用典,以人事典故用得最多。他选取历史上与诗文典籍中所描写的品格高尚,有奇操卓行的人事入诗,讴歌其人其事,而且他的用典继承了前代诗人,并发展了前代诗人的用典艺术,很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诗文善于用典,用典有利于论证和阐发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主张,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朋友之间的友情,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柳宗元用典原因是多方面,这对其诗文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颜延之的诗文创作总体上大量用典,故而历来诗话都以"用典为博"来概括其诗文创作的特点。但是通过对颜延之现存诗歌用典的考察,发现其用典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多与寡的区别,这与其诗歌创作动机及创作心理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颜延之现存的诗歌作品难以显示其用典好"博"好"密"的自觉创作特色,更多的是受制于文体特征与创作语境需要下的主观且被动的斟酌与润色,体现出颜延之文学随从身份下文学创作的局限与无奈。  相似文献   

4.
用典是唐宋诗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段.唐宋诗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但无论明 用或暗用,只要有利于抒情就是用得好的,因为有的诗则非用典不能表情达意.当然也有用得 糟的。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善于用典也是何采词的一大特色。何采是清初词坛的杰出大家,他在归隐之后,戒诗文,创作出大量的词。他的词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典繁复。文章主要从何采词中的事典和语典进行分析,探究其用典的方式的变化,以及用典所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颜延之极力追求一种典雅文风,在诗文中大量隶事用典,使其诗文呈现出用典繁密与多样化的特征。繁密具体表现为广、多、密三个特征;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套用典籍中的字句、使用典籍中的故事、对典籍中的字句进行加工改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文经常使用"用典"这一修辞。古人用典一般有三个特点:(1)用古事,(2)用古语,(3)借古说今。熟悉古人的用典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好古诗文,并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有关题型。  相似文献   

10.
邱冬梅 《文教资料》2008,(14):39-40,56
西方用典是近代诗文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从修辞本体论而言,西方用典是其本身的隐喻含义在诗文创作的自然发生,是文学纵深发展的必然和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追求.因而,西方用典会造成表达上"隐"与"曲",且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借鉴与发展造成经验同构,并表现出神秘奇妙的异质文化特征.这些审美特征形成了西典含蓄蕴藉的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海派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流变中,曾经以其艺术上的探索性和独特性为当时的文学创作吹来阵阵新风。后期海派小说在艺术倾向上描画精神之梦,反映出现代都市中人生的精神迷乱和寻梦之旅,反对侵略战争,又浮现出恋家爱国的民族意识。他们的小说创作承继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现代性追求,但又具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不同于前者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2.
小议怀安诗     
延安时期中共党内诸老及地方耆旧民主人士成立怀安诗社,写作旧体诗,内容不外文人的披襟述怀,应答酬和.虽然怀安诗作者宣称要以旧体诗发挥激励抗战等社会功用,但由于旧体诗的形式局限及其在中共文学观念中的等外位置,怀安诗只能在自娱自乐中获得功能的自足.  相似文献   

13.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对“文学自觉”的认识和时间界定的热潮,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文学自觉”成熟于魏晋时期。但从西汉时期统治者对文学的喜爱、提倡以及自身的创作实践与文士的文学创作倾向两个方面来看,西汉时期文学情感意识已经彰显,这种情感意识可视为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从《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作品本身的内容、主题和众多有关的献资料等方面看,古序体有三种,而非两种。《滕王阁序》的“序”应为“记序”。  相似文献   

16.
在1920—4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群潮汕女作家,有冯铿、冯素秋、陈波儿、陈凤兮、陈曙光、许心影、张荃、余志群等,她们的文学创作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五四新文学、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等各时期文学主潮保持一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除了冯铿、陈波儿以外,其他几个女作家鲜为人知。重新钩沉史料,领略她们的文学才情和时代精神,审视她们在文学史上的命运,可以窥见现代潮汕女性直面时代变迁的一种积极投入姿态。  相似文献   

17.
融化百花与断章取义——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千百年来民族集体智慧之结晶、悠久文化之瑰宝。典故根据不同的来源主要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典故三大类。文化是典故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典故是文化的载体和精髓,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翻译《红楼梦》中的典故时不应仅仅实现来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字、词、句形式上的对等转换,更应该尽可能再现典故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意译加注以及增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苏轼在文艺创作上追求达心、适意,主张文章自一家,然而晚年却对和陶这一违反作家创作个性的作诗方法情有独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评价中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文章围绕《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子瞻归去来词并引》《栾城遗言》等文章,将苏辙之评价与苏轼之创作相互观照,相互印证,表明苏轼和陶之作其实暗合其创作个性与艺术主张,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是一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作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