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情绪智力的混合模型由情绪、人格、社会维度构成,心理能力模型认为情绪智力属于智力成分。两种模型都是相对于传统智力提出的,都反映了情绪智力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适应功能,但涵盖范围、强调重点和测量方法不同。混合模型缺乏独立性,测量方法上容易造成自变量的干扰,心理能力模型预测力相对较弱,但也更科学。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新混合模型、四因素模型和五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2.
创业是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起点,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情绪智力量表和大学生创业能力量表,采取随机整班抽取的方法对被试大学的550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能力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智力水平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能力密切相关,情绪智力对创业能力有较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涵义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共同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大学生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主体来说,时刻在改变并推进社会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把人的这种通过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欲望与关心,并形成和改变社会的根本因素,称之为社会力.可见,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这种社会力.而如何将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转变为社会力呢?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调适具有时代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其内涵。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包括自我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外部提升是通过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实现的,自我提升是大学生个体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后危机时代,高校教育培养方式及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试分别从社会发展、高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系统地规划大学生的成才路径,探求择业过程的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把握就业竞争的优势.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自我,借助于职业测验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取向;了解和认识社会大环境;把握市场需求,多方位的积累知识和能力;确定发展平台,发挥个人优势.面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教育咨询与服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有效地提高择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能直接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素质,也能体现出个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自身价值。探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对经管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本价值开发与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将产生积极影响。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职业生涯的易变性和无边界化日趋明显,用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单单只看学历,是否雇佣劳动者要考虑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毕业大学生是求职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8.
龚文静 《高教论坛》2011,(11):52-55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用统筹兼顾方法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生理与心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能力在各个方面的稳定的外在表现,是以语言智力、数学或逻辑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智力、内省智力和创造智力等核心所组成的综合智力,在学生的社会(人文)、科技(专业)、心理、身体方面的整体表现。素质教育是身体和大脑(具有7种智力中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各种专业智力能力与综合智力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依据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和有关教育、科技等的规律,通过加强和提高学生个人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情绪智力是个体对情绪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含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促进思维、情绪调控等几个方面。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较强者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可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因而,情绪智力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需要在大学教育目标回归生活世界、大学生能力开发的内容创新、课程开发方面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面宽量大。现有的公共基础课不堪重负。在现有的课程课时之外必须系统考虑素质教育问题,要从管理、服务、教学等方方面面落实素质教育。专业能力是谋求职业岗位的重要手段,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但专业能力远没有基本素质重要。前者影响一时,后者影响一生。  相似文献   

12.
论对等原则-不平等的合理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原则只能对人与人之间在哪些方面应该平等予以辩护,却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作出解释。后需要对等原则来说明。对等原则相对于平等原则的特点是:它们都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但前都只关注人与人的差别性,后则关注人与人的相同性;前则只起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对等原则与平等原则的这些区别源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根据。对等原则以人是功能的人为根据,即社会根据每个人的功能大小及性质来分配各种利益。它的具体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及付出与获得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口语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语能力开发与思维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思维的品质与口语能力存在许多交叉点 ,口语能力的开发可以直接促进思维品质的改善 ,提高思维监控力的水平 ,使思维更加丰富、具体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辩证统一,前者是后者的现实要求,后者是前者的有力保障。为此,应坚持深化科学执政,完善民主执政,强化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5.
人的视觉具有两种先天能力 ,一是视觉认知 ,一是视觉感受。前者意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它指向概念、逻辑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科学 ;后者主要表现为主观视觉心理感受 ,以满足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需求 ,其最高表现形式是艺术。人类文明进程既是对五官的“人化”,也是对五官的“异化”。在科学界的人群中 ,视觉认知力虽然得到了空前开发 ,但视觉感受力日趋钝化 ;在艺术界的人群中 ,视觉感受力虽然丰富 ,但视觉认知力萎缩。其结果最终导致逻辑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割裂 ,造成人性缺憾。必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搭起一座人性回归的金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反思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思对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反思能力包括教学反思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两部分。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等进行反思的能力。反思能力与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的背景变量对教学反思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教学效能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背景下教师的发展以全面自由发展为导向。教师发展的自由包括自由性和自由度两个方面,自由性是教师发展的基本特性,教师发展的自由度是指教师发展自由性的实现程度,其取决于自我知觉和认识水平,自我实现目标,知识与能力,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学校环境和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等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19.
远程素质教育的模型建构和模式建构是影响远程素质教育开展的两大命题。通过对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所属30所分校、工作站和教学点的55位教职员工和9个分校13个专业的334名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尝试建构了从职业到学业再到职业的远程素质教育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从塔基到塔顶依次由远程生理素质教育、远程心理素质教育、远程道德素质教育、远程思政素质教育、远程文化素质教育和远程能力素质教育6大维度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校内到校外的远程素质教育模式,该模式由知识积累素质和能力转化素质构成,前者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后者重点解决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