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现象,而使动和意动用法尤其普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在古汉语里,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或非动词充当及物动词,那么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对古汉语的继承与发展。古汉语有两种书面语用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用语,在发展过程中渐与口语脱离,并且从历代口语中萃取养分,与时俱新。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从上古以来的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古汉语在词汇的系统结构、语法的系统结构上都与现在汉语有重大差异。本文主要对古汉语词汇的性质及其词汇构成系统、词类活用现象和词义的演变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汉语词兼类现象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兼类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无法回避而又分歧严重的问题之一。词的兼类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现代汉语而言,这种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词义派生、吸收欧化语法、词类活用和普通话吸收词的方言用法四个方面探求。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寻根乡土作家,其创作特色之一就是变异修辞的运用,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贾平凹作品中的语法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为语义关系的超常组合、语法结构上的矛盾表达变异和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活跃了。所谓“成语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适应上下文在语义上、修辞上、语音上或语法上的需要,把成语的某些组成部分或结构加以调整、改动、拆开使用或引伸其意义,以便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境,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成语的活用是一种表义和修辞的特殊手段,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寻求更为简洁、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以便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交流思想。为此,活用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交际上的切实需要。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活用成语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不多见。今笔者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敬祈专家、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数词是词汇中用于计数的词类,其语法意义比较单一。但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数词也常用于非计数场合,并具备一定的形象意义,因此而产生了特有的修辞功能。数词的这种形象性及相应产生的修辞功能,在目前的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中尚未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7.
修辞格是修辞的重要内容,它可分为表层修辞和深层修辞两种。所谓表层修辞就是符合语法、逻辑规范,词面或词表和词里或词内是完全一致的。它的含义,人们通过词面或词表可以直接理解到。所谓深层修辞就是形式上冲破语法、逻辑框框,它的含义,人们不能从词面或词表就能理解到。也就是说,深层修辞的表层在表达思维时不起主要作用,深层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  相似文献   

8.
词类划分在汉语语法学界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展开了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说它"新",是因为近几年又有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汉语词类文章。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方法上,还是深度上,都比50年代略胜一筹。50年代讨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词类问题很少有人问津,对问题的回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近年来,词类研究的"复兴"绝不是偶然的,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绝不是像以前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讲语法方便。我们认为,对词类的研究关系到对汉语语法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本篇文章,我将尽量总结在词类问题大讨论中各方学者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总结出自己支持的观点,且加以讨论证明。  相似文献   

9.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古汉语中,经常有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表达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凝固结构”。凝固结构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凝固”,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从语言形态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形态的语言,汉语属“词根语”、“孤立语”,这种语言的词本身不能显示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它们的形式也不受其它词的约束,在语法手段上讲究语序和虚词.而英语属“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主要语法手段是词的内部屈折,一个构成形态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无形态语”是汉语与英语的根本差别,而这种差别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因素上对我们接受、使用英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一、汉语词的多功能性使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忽视它们的词类.汉语的某一词类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动词“学习”: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定义至今各家观点仍不一致,教师教学时在观点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分歧,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造成困惑。在不能确定一个确切的理论为各方家所认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外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至少可以廓清哪些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这类语法现象的外延确定一些,将会有利于词类活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具有中级甚至较高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阅读英语的时候常常分辨不清楚一些非常简单的时态的用法,不明白已经查阅过的字词和早就学过的句式结构在文章中意调看什么……”(陈淑华,1990)。为什么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对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无法解释或只能勉强解释呢?其原因是语法只能解决句子结构的形式和用法,而个性的、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意识与情感状态的习惯用法则是语法不能解释的。这些看似不符合语法仅符合语言逻辑的表达方式是语法修辞功能的体现。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不宜死套语法规则,而应从语法修辞功能的角度来理解,正确地解释这些…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观点看俄语语法同义关系问题魏标(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西安710062;作者,56岁,副教授)俄语中表示语法范畴的主要手段是词尾。在俄语中也用构形前缀和后缀来构成许多形式。变化的词类(名词、形容词、数词、动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即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位结构是汉语中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之一.文章从语法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语外位结构的特点,重新研究了外位结构的定义.并进一步从修辞角度指出这种结构产生的基本动因是由修辞的需要引起的,是为了达到突出强调、简化结构、话语连贯、表意完整等目的;文章还着重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认知参照点等相关原则对其修辞效果的产生进行了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超越语法是基于使用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有其认知动因.采用认知语言学的传承整合和构式压制的理论阐释超语法现象的修辞功能及其背后的认知理据.认知修辞的视角为研究修辞的理据,包括积极修辞辞格和语法触发的消极修辞,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英语习语变体的文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言学一般范畴来研究英语习语变体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从词汇、句法、句意、语音等方面探讨了习语活用的形式,习语活用的一般规律性及习语变体的可变度,以指导语言教学,并从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的角度概述了习语变体的修辞特色及其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方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表现为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中语法和句法上的不一致特征,甚至表现为冲突性的问题,通常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所谓"负迁移"是指母语及其方言体系对第二种语言或其他语言的阻碍或制约作用。方言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单词教学、习惯用语教学和句法教学的负面影响上。  相似文献   

19.
从语用的角度,对汉语动词论元增容现象进行分析,证明汉语动词论元增容即词类活用之一,从而说明语用因素对句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英语的名词动用现象是词类转化中最活跃的现象之一,而自然现象名词的名动化却很少被关注。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法转喻理论来分析自然现象名词转用动词的动因,其表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同时也为此类词汇的习得和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