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张载试图借助"太虚"、"气"、"神"、"化"等宇宙论论述,完成对儒家人性论的证明,最终重建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秩序。通过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心能尽性"的论述,张载完成了从宇宙论到人性论的飞跃。但这一飞跃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伦理困境:"心"的主体性与"气"的决定性之间的对立问题和"恶"的来源问题。而如果以休谟法则来评判,张载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本身就走上了歧途:他试图用作为事实判断集合的宇宙论图式去解决作为价值判断集合的伦理学问题,这一过程中存在"事实—价值分歧"。  相似文献   

4.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性”归于“天地之性”,并不断追求最高的人生修养境界,使道德境界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是人所皆同的,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这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是人性的实然状态,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演进,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思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倾听不同于学校教师的倾听.从哲学视角看,幼儿园教师的倾听是迈向师幼视域融合、步入非对象性世界以及实现"我"之"我在性"的根本途径.对幼儿园教师倾听价值的哲学思考有助于我们重视教师倾听的价值,并建构有效的倾听策略.  相似文献   

7.
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张载的哲学思想还争论不清楚。其实张载在《正蒙.太和篇》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此句正道破了张载哲学思想的进路,张载正由此来进行哲学思想构造。张载从宇宙论到人生实践论进行哲学架构,要通过主观实践,使有限生命与无限道相融合,追求一种宇宙关怀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杨勇 《文教资料》2008,(31):59-62
张裁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而最早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的是牟宗三先生.牟宗三以"道"、"太虚"、"心"、"性"来贯穿其中,张载哲学思想的展开也随"道"、"太虚"、"心"、"性"之间的关系而见.太和是创生宇宙的道;太虚是清通之神,一方面和气为对,另一方面又定住太和;心和性为一,都要从太虚神德处来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张载的四句话:“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对其哲学中的相关概念“太虚”、“天”、“气”、“道”、“性”、“心”进行层级分析,进而来分析张载哲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一直在给人类生存寻找合理的价值解释。随着历史的发展,哲学关于人类生存价值的解释系统在不断地更替。传统哲学从发端便追求世界之所"是",在理解世界时以世界之所"是"为首要地位,但因存在主客等二分而陷入理论困境。康德为了挽救具有首要地位的本体而将关注点转向人自身,试图以此弥合主客二分,但仍然存在纯粹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分问题。黑格尔以思维自身的活动为首要地位解决了传统世界观所遗留的问题,但其活动是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将黑格尔的活动由理念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感性活动以价值意义为首要地位,渗透着非对象性、境遇性、发生性以及整全性,这种整全即是善。  相似文献   

12.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性的现实体现。性本来"善而无恶",由于"气质之拘"才产生了恶。只有通过"变化气质"之功,才能使人最终去除物欲,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张载对其诸多哲学概念的使用极其谨慎,他对这些传统哲学观念的诠释是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的。"象"在张载哲学中处于其从形而上学到人性论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枢纽的重要地位,指的是太虚气化流行之本体进入人的语言领域所表征的形象及其气势和动向,而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内外相隔的"物象"与"心象"。其理论内涵集中彰显了张载哲学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象"观念的正确揭示对于理解其"虚空即气"等基础理论命题至关重要,尤其有助于揭示其立于道德认知结构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是安顿儒家价值正是张载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其一,通过气本论实现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体现儒家不弃人伦的立场;其二,通过气本论建立万物一体之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其变革的实质并非创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是实现了其哲学的"人学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人类世界"为主题,从"现实的人"出发,从而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出发点的"人学转向";同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及"现实的人"的根据,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其哲学的建构原则,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由此实现了其哲学对象及其根本内容的"人学转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去审视现存的"人类世界",揭示受"资本"统治的现存"人类世界"人的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由此提出改变现存人类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而实现了其哲学价值目标的"人学转向"。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倾听不同于学校教师的倾听。从哲学视角看,幼儿园教师的倾听是迈向师幼视域融合、步入非对象性世界以及实现我之我在性的根本途径。对幼儿园教师倾听价值的哲学思考有助于我们重视教师倾听的价值,并建构有效的倾听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切于时需的兼具思辩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哲学,宋明理学的主旨并非对天道、性命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辩,而是为现实政治秩序重建进行哲学奠基.在天理本体秩序的范导下,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呈现为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的统一.立足于心性论,理学家为政治秩序建构开掘出深沉的人性根基和相应的价值向度.在实现方式上,他们希望通过君以行道或士以行道的方式建构出和谐稳定、天理流行的世界.就内在理路讲,理学家将政治秩序建构的逻辑起点归结为人,但随着人的道德理性对人的知性与感性的压制,人终蜕变为道德化的抽象存在,秩序建构之有生命性的逻辑根基丧失了,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势必走向僵化.依此秩序建构之理路,晚明心学高扬人的感性欲求,现代新儒家努力开显人的知性之维,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然本性与存在的时限性限制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限制常常使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拉大,这种矛盾加剧了人的沉沦、消极的生存压力,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凸显,庄子的生命哲学映照着崭新的世界,我们不妨以庄子为镜,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通过深刻领悟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重新审视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提升他们的生活境界和道德精神,使得青年大学生逐步找寻、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瑞青 《文教资料》2008,44(17):67-68
很多人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没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地论述价值的本质.但是马克思的关于商品价值的论述就是一个现实的价值问题.马克思说的商品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现实中使自己对象化与作为自然客体的对象世界"人化"的统一,它是人利用现实的成分通过人自身的劳动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中的商品的考察开启了我们研究价值哲学的理念和视觉,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价值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