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2.
张弦是我国新时期文坛上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通过对建国后诸多女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残余思想对爱情、婚姻及家庭的影响,其作品对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痼疾进行了批判,这是对鲁迅批判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和发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朱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33-35
"横眉冷对千夫指",战斗的鲁迅,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鲁迅,也把他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了陈腐落后的、反动的中国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先生一直把教育界作为他主要的战斗阵地,使他成了一名反对旧教育的英勇战士.在浙江,他反对封建顽固派夏震武推行的奴化教育;在北京,他是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的向导;在厦门,他与既崇洋又尊孔的厦大校长激烈交锋;在广州,他怒斥国民党政府"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积极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失败后愤而辞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他的"匕首和投枪"的风格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俊娟 《快乐阅读》2011,(20):177-177
《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儿时看戏的一场经历,整篇文章透露出浓浓的乡情。那淳朴善良的人们,宁静而古老的村庄,还有弥散着麦香的夜色,让人回味无穷。读《社戏》能让我们感受到那深厚的乡土气息。文章中说道,"一家的客,几乎都是公共的"可见村庄不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育的情况一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是传统思维作祟.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批判思维对传统思维有着积极的纠正作用,有望成为鲁迅作品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同鲁迅的友谊,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鲁迅先生逝世,他敬挽一联,以示痛悼: 鲁迅先生不死译书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后期的城市中国书写中,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我们展现了城市国民自私自利、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爱面子的内容;并挖掘出这些现象的根源:固有的封建主义等级制度产生的主奴意识的新包装,帝国主义入侵后崇洋媚外的新奴性心理和城市生活的激烈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金钱至上的卑劣心理;由此看出鲁迅后期基于城市的国民性批判有重要的城市社会批判价值、城市文化批判价值以及鲁迅对现代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时,我还刚到而立之年,刚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门.记得就是在借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 1978年秋,我在灯市口中国书店门市部见到一大批回忆和研究鲁迅的旧书,包括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李长之著<鲁迅批判>、含沙(王志之)著<鲁迅印象记>、孙伏园著<鲁迅先生二三事>、许寿裳著<鲁迅的思想与生活>等等,都是书品完好的初版本或再版本,于我的研究工作不可或缺,价又低廉,就毫不犹豫全部买下.我的淘旧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著名于世的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和他的创作生涯一样,在文坛上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鲁迅先生为了发表旁人的著译,宁可自己少写,甚至不写,把一部分宝贵的时间,默默无闻地花在编辑工作上。这一点,除了那些如今蜚声文坛,而当时受到鲁迅培育或由鲁迅发现的作家,和那些当年曾阅读过鲁迅编辑的书籍的读者,所知道的人大概已不太多了。然而,翻开现代出  相似文献   

13.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同世界上一切伟大人物的一生一样,是一座内涵十分丰富的精神仓库,供人们世世代代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因此,任何人也不会简单地认为,一位受到国内外广泛注目的文坛巨匠,只要写一本传记就可以概括一切了。以鲁迅为例,从三十年代起,公开出版的关于他一生的传记,就有十余种。如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欧阳凡海的《鲁迅的书》,王士著的《鲁迅传》,林志浩的《鲁迅传》等等。有的甚至书名都相同,但传述的角度、内容、语言风格都不一样,可以让读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上丰富和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二七年末至一九二八年,中国文坛上围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有关理论问题,曾发生过一场争论。历年来,文学史家对于这场争论的成员,一般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一、创造社的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冯乃超等;二、太阳社的蒋光慈、钱杏邨等;三、鲁迅、茅盾等。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遗漏了许杰先生当年撰写的,比较系统、比较深刻地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专著——署名为张子三的《明日的文学》。我们认为,《明日的文学》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中应有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革前有一次向老师请教如何作文,老师言谈中曾提及《文坛登龙术》,并说它很坏,还遭到鲁迅先生的“骂”。80年代我当了语文教师,又从《教参》和有关文字资料上看到对《文坛登龙术》的种种指责,说鲁迅先生为了批判此书还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  相似文献   

18.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19.
曾与鲁迅并肩作战,曾留给我们对生命与艺术的深邃思考,林语堂先生是这么个幽默的智者。他的语言平和,哲性,娓娓道来中蕴涵了多少智慧。鲁迅与林语堂,好比天平的两端。一个激愤,尖利,呐喊声如雷灌耳;另一个则是静逸,沉着,令人思绪飞扬。他们对文学的态度甚有差异,语堂先生提倡“幽默”,反对新文坛人物的艰涩偏激性攻击,于是与鲁迅先生的唤醒酣睡之人的心态甚是相左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处于那种水深火热之境地,确实极其需要鲁迅先生这般的呐喊!有人提到,语堂先生离开中国是因为鲁迅对其的文字攻战,其实不然。鲁迅逝世后,语堂先生曾非常沉痛地…  相似文献   

20.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