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哈林顿的主要论著《大洋国》为依据,分析探讨了哈林顿以“财产因素”和“心灵素养”为基础而论述的财产均衡说及政治权力均衡说,以及在这两种政治哲学上所倡导、实行的两院制,保证政治平等自由、政府的权力分立;保证选举人政治选举自由的秘密投票制;保证体现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轮流执政制。这些理论充分反映了哈林顿法治、政治权力平等的共和主义的攻治思想。哈林顿的政治思想给予资本主义国家的致体建设以普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哈林顿(1611—1677)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共和主义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政治权力的分配取决于财产分配以及政治权力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均衡的关系中——是从英国政治现实出发,而为资产阶级如何组织政府、巩固政权服务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哈林顿的主要政治著作《大洋国》一书的写作和出版情况,以及对哈林顿《大洋国》的简要评述.最后,主要介绍了哈林顿政治哲学在美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4.
玩索而有得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的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  相似文献   

5.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6.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7.
严复译的《天演论》是一部对我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有过重大影响的书。不少论著在介绍这本书时都说它在正式出版前,曾在严复自己办的《国闻报》(天津出版)上发表过。例如:郭学聪的《论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说“《天演论》……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报》按期刊登过”(载科学出版社出版《遗传学集刊》1956年第一期,第74页);王栻的《严复传》也说“《天演论》……修改稿曾在《国闻报》陆续发表”(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3页);潘吉星的《达尔文和我国生物科学》则说“《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上分期发表”(载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说:“一本书要把它念薄了。”意思就是说,念书时,要抓住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住它的精髓。一本书很快就能念完,然而要把它念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0.
本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对唐满先同志的选注本提出了21条意见;1987年第2期发表了唐满先同志的《疑义相与析》,对徐文作了回答。唐文在谈到《咏荆轲》中“心知去不归”的解释时说: 诗中说“素骥鸣广陌”,《史记》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送行的人明明都“心知”荆轲此去不归,所以“心知”者是大家。从《商榷》原稿的复印件看出,原稿本来是“此‘心知’者,不独进行诸人,荆轲自己也在内”。这样解释是对的。学报发表时却把这句改为:“此‘心知’者,不是  相似文献   

11.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这是本书的作者刘墉说的一句话。通过这一句话, 我才真正地理解到为什么作者要把这本书取名为《超越自己》。这本书是刘墉在他的独子刘轩考入全美国最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的第一年,写给那位怯生生的年轻人的一系列的信,教导他怎样面对限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多么精辟的一句话呀!它久久地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竞…  相似文献   

12.
当代杰出的艺术大师巴金在谈到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时,总是一再强调:“我不是文学家”。是在一九三二年九月写的《我的自剖》中,巴金就说过:“我不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不想做一个艺术家”。在同年十月写的《<电椅>代序》中,他又说:“我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想把小说当作名山盛业。”一直到一九八○年四月在日本东京朝日讲堂讲演会上的讲话《文学生活五十年》中,他仍然说:“我不是文学家”。这决不是巴金的自谦和他对艺术的否定,而是反映了他的卓越的艺术追求。这种艺术追求既回响着“五四”开辟的我国新文学运动的主旋律,又  相似文献   

13.
据《钱江晚报》消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在一次给学生所做的文学讲座中,建议广大的学生:“要凭兴趣读书,不能完全凭功利去读书。”格非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的读书心得,他说他读每一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尽管多年之后这本书的内容我忘掉了,但只用十几分钟看看读书笔记,我就会明白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因为笔记记的是最重要的内容,看看读书笔记就等于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他说他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4.
余华在1985年后一直是处于最前沿的先锋小说家,但在《活着》发表后他的先锋性即遭到颠覆,他由反传统化的“逆子”而归顺为颂扬传统的“孝子”。其实,走着这样一条道路的不是余华一人而是整个先锋派。所以说,《活着》只是一个开端,它的发表是先锋派走向回归的庄严的仪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16.
七月十三日,大钊同志在《每周评论》第三十号上发表了《真正的解放》一文,他告诉人们:“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不是赖那权威的恩典,给我们把头上的铁锁解开,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这对当时革命群众的斗志给以极大鼓舞。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转换——生成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是从英语 Trans-formational—gerativegrammar(简称 TG)翻译过来的,它的创建人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乔姆斯基在1957年写了《句法结构》,他运用数学上的“转换”概念。提出“转换语法”引起美国语言学界的重视,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1965年,他又写出了《语法理论要略》。乔氏把这两本书称为转换——生成语法的“标准理论”,以后他又对“标准理论”作了修正,成了所谓的“扩展的标准理论。”可见,转换——生成语法从开始到现在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多岁的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邮船前往法国留学。船行大洋三十五天,他随时记录海上见闻,一路风光。不久,他在给哥哥的信中说:“寄上一本我亲笔写成的小书,这是我赴法途中的见闻,这是我的一部分生活的记录,请你们好好地保存它。”(《巴全文集·海行杂记》)“小书”经  相似文献   

19.
朋友最近送了我一本书,和书一起送的是一个要求:读完写篇感想。要知道,这本书是《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30年》,像我这样完全是建筑设计行业之外的读者,能把这样一本巨著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书中老有让我流连一处或反复前后的地方。通过一本书,把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30年的变迁与发展明白个大概是多么艰巨呵,因此最大的感想就是在流连反复中常挂在嘴边的:“噢?啊!”记得作家阿城在他的《树王》中,写主人公看到那棵百米树王时的感想:“我生平从未见过这样大的树,一时竟脑子空空如洗,慢慢就羞悔枉生一张嘴,说不得唱不得,倘若发音,必如野兽一般。”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只有发出“噢啊!”之音。但坦诚地说,不是为这本书,而是为30年的中国建筑设计。然而我的无语凝噎毕竟来自这本书的诉说,我必须感谢这本书,必须给朋友一份回报。全书分成了概述、作品、人物、论坛和事件五部分。我给自己的阅读做了启蒙性调整先读“事件”,大体从时间线索了解建筑设计的30年;再读“人物”,看看30年中哪些大师各领风骚;再读“论坛”,理解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最后读“概论”,体会“纲举目张”。至于“作品”,我用它“佐读”其它各部分。没想到,我最喜欢的是“论坛”,...  相似文献   

20.
1988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同时收入了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缓行》和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以下简称《实行》)。这编排很有意思,首先学生会感到兴趣。《缓行》是传统保留课文。王蒙在《读书》杂志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实行》,应天顺人,立时掌声四起,有些同志奔走相告,王蒙和鲁迅干上了,一个主张“缓行”一个主张“实行”,这不是针锋是对吗? 说鲁迅是人,不是神,他的话不可能“句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