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读书谈     
名人读书谈读书,历来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悉心揣摩古今一些名人学者的读书经验,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心眼专一宋代大儒学家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  相似文献   

2.
名人读书经     
读书,历来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悉心揣摩古今一些名人学者的读书经验,我们将获得有益的启迪。心眼专一宋代大儒朱熹强调读书要“心眼专一”。他说:“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就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聚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质疑问难——有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如讲《“你们想错了”》时,文中对方志敏搜身的描写用了两个动词“摸”和“捏”。我问学生:句中的“摸”和“捏”能不能换成“搜”和“找”,为什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能。因为摸和捏、搜和找都有‘寻找’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新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许多教师知道了阅读教学应走读书训练之路,并且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没有正确的牵引与指导,让人觉得还是老一套,甚至对以“读书内化”为手段的阅读教学产生了动摇。“读中求悟”听之简单,操之则难。如何在实际的课堂中操作呢?一、我们需要解决一个“读”字1.读书,要会读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我在教学中以此为指导思想,确定“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少教师已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的误区中走出来,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解型”教学模式,切实摆脱重分析、轻感悟的陈旧观念,做到以读代讲,寓讲于读,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读书活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对“以读为本”教学理念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7.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徐吉志  李霞 《河北教育》2005,(21):21-22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说:“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看到了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布景表现,则韵昧全无。”这虽是在讲演戏,但笔者觉得其中的奥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强调的阅读感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看以下两则案例:  相似文献   

9.
一个盛夏的傍晚,有一只狐狸在公园里散步,走着走着,他碰见了黄鼠狼。他慢悠悠地走过去,问黄鼠狼:“黄鼠狼大哥,你有多少个心眼呀?”黄鼠狼说:“我只有一颗心,当然只有一个心眼呗。”狐狸说:“哎哟哟,黄鼠狼大哥,你的心眼怎么这么少呀,我的心眼可比你多得多罗!”黄鼠狼问:“那你有多少个心眼呀?”狐狸自豪地说:“我有七十二个心眼!”“狐狸大哥,你的心眼可真多,你能教我怎样增多点心眼吗?”“当然可以啦,我收你做我的关门弟子吧。”狐狸和黄鼠狼边走边聊。不一会儿,狐狸不小心掉进了猎人设的陷阱里。狐狸大声喊道:“…  相似文献   

10.
读书贵有疑     
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1)疑能打破迷信。(2)盲目地迷信书本,这是读书的一忌。(3)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目性,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见疑。(5)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6)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了疑问。(7)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上…  相似文献   

11.
“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者而能臻绝品者,未知见也。”古人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读书目的在于“养气”,“气”乃精神也,而画者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便直影响到作品的外在效果。人物精神有高下、清浊。  相似文献   

12.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韵文。课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通过教学 ,旨在让学生读文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四种动物爪 (蹄 )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为了体现小语新大纲的精神 ,落实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 ,我采取了“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 ,以优化教学过程 ,初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紧扣课题 ,质疑导读“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时 ,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造…  相似文献   

13.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读书的总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习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阅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笔者研究认为运用“对话型”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书有三到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热,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因此,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到位。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以“读”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读得充分 悟才能到位@马希芳$宁…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武生泰斗盖叫天,为什么他演戏时不布景?盖叫天说:“景全在我身上”。叶少兰解释说:“通过盖叫天的虚拟表演,人们就能看到山、水、风、雪;通过他的眼神,人们看到了风有多大,浪有多高.而这些,如果都用布景表现,则韵味全无。”这虽是在讲演戏,但笔者觉得其中的奥妙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强调的阅读感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看以下两则案例:【案例一】一位老师教学《九寨沟》,她的教学过程如下: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初读课文后的印象。2.展开讨论:要深入了解九寨沟可以用什么办法?(读书、上网、看…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得十分恺切,要使学生“能读书”、“能作文”。这两个“能”的标准就是:读书“不待老师讲”,作文“不待老师改”。这话讲在一九六一年,却并不使我们感到于今有十八个寒暑的时间距离,倒象是切中时弊的耳提面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在喧嚣的世间奔波忙碌,渐渐疲惫麻木时,什么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心灵?读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催生心灵的感悟。有了感悟,就不会寂寞孤独,因为心灵上的震撼是生在内心深处的永不熄灭的火焰,使心灵永远地拒绝冰冻。读书的意义,就在此。读书并领悟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能使入学会用微笑传递情感。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