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教学中应用"打比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生物学史词概念及一些名词间的关系,比较抽象,对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带来了困难,如果教者不注意方法的话,即使花大力气去讲,学生还模糊一片,但如果在教学中将之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应用“打比方”来讲解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三敏 《新疆教育》2012,(22):67-67
小学数学应用题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的从字面去分析题意,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虽然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理解掌握,事倍功半。即使是学生理解了,也只是局限于会做某个题了。俗话说,授之以鱼,  相似文献   

3.
接受心境对审美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当审美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审美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审美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作品的奥妙。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在高中三年级的系统复习之后,为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为了集中性地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使学生能摆脱“题海”的重负,迫使我去探索,如何精选试题,尽量地少做一些,多评一些;即使在评讲中,也要做到少讲一些,多议一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聆听学校低年级老师的公开课.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学生坐立不安,即使课上老师注意引导。但依然有孩子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到中高年级,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来,但也有学生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与文学作品总是有一定的距离: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感受领悟作品;学生自己来鉴赏,又无从下手,学生与作品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那么如何揭开这层纱呢?在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利用音乐来沟通学生与作品,拉近两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有的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教学没有什么方法,无非是教师讲规则,学生抄笔记,回家背出来,然后教师再出一些题进行机械性强化训练。诚然,这也是一种墓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有它的可操作性,但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太枯燥,没有新意,难以吊起他们的“胃口”。试想,“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大学语文一开课,学生们先向老师打听要不要写作文,当得到否定的答复时,他们似乎松了一口气,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我们原先以为,大学语文课时偏少,作品选讲已经把篇目一压再压,难以顾及作文练习,只要把每一篇作品讲深讲透,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吸取其中的精...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面对一篇作品,初学者往往比较茫然,不知从哪儿人手进行分析;即使做些分析,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后便无话可话,难以分析得充分透彻。下面简单谈一些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或许能够帮助初学者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0.
傅春光 《学语文》2009,(5):20-20
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的机会:可分配一些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如古诗词赏析。每节课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到讲台上讲:讲诗词内容、讲景物特征、讲作者感情、讲表达技巧。还有高考知识点讲解。从字词句到阅读到作文。每节课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点进行讲解。这些讲解更贴近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即使是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讲解。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好。不要担心耗时。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批改和评讲是两个重要环节。搞好批改和评讲,不仅能迅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因此,追切要求我们面对当前实际,改进和提高这项工作。当前的实际是什么呢?语文老师一般教两个班,有的还兼班主任,两周一次作文,就有一百二三十篇之多,再加上日记、周记、小作文,工作量相当大。本本堆积如山,即使废寝忘食,也难以完成任务。所以大家都深感必须尽快改进批改和评讲工作,以便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许多小学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更喜欢学词汇,而惧怕学语句。因为低年级的英语教学句子虽然不长,但学生学起来略有难度,因此一节课下来能进行完整表达的学生寥寥无几。而词汇教学生动有趣,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感兴趣,接受得快,教师也有成就感;语句教学就不同了,一个句子教上几十遍,学生还是掌握不了。反复的跟读练习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即使开展活动,有时也会因为语句表达困难,学生结结巴巴讲不出来而草草收场,活动中师生一起着急。  相似文献   

13.
作文"评讲"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写作训练的目的.学生的文章多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往往是凭一股创作的热情浑洒而就的,即使反复修改也很难做到理性地评价自己的文章,无法通过对他人作品的认识,反思自己的文章,这样就无法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的教学仿佛只是一瞬间,刚毕业时给高一学生上音乐课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记得那时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重点之处如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甚至和声效果等进行详之又详的讲解,老师讲得口若悬河,甚至声嘶力竭,可学生不是神游天外,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一听音乐便昏昏欲睡,唯一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就是有关作曲家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5.
<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多用直观教具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对于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一些生理变化的过程,如果只用干巴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难以接受,即使你讲得再  相似文献   

16.
贺勇 《地理教育》1997,(6):45-45
“地理”主要讲“认识地理环境,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所以我们应把学生从陈俗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带出来,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和地理环境直接接触,去联系活生生的实际.特别是在地理复习中开设活动课,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沈从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寄托了作对于爱和美的理解。湘西明净秀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性、纯洁的爱情在经过沈先生十几年回忆的酝酿发酵.由他灵动的笔娓娓道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美。教授这篇课时,中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祖孙之情手足之情淳朴之爱.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谈的较多。往深处讲边城人内心的孤寂、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民族道德的重建等,学生也能接受。但对于本恬静冲淡的语言.学生没有特别的感受.像她们平时看小说那样.只看到故事的花架.而忘了欣赏架上那些璀璨耀眼的花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境和境界,是诗词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诗词作品永恒艺术魅力之所在。好诗离不开美的意境,引导学生突破语言、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美,达到审美的深度,是诗词鉴赏教学中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冯光明  胡敏 《课外阅读》2011,(10):187-187
评改英语作文是一件难事。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工作量大,难评难改,更难的是,即使教师认认真真地改了,有些学生连看也没看,起不到纠错的效果;即使教师仔仔细细地评讲作文,学生也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可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步骤让学生参与到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去,收效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20.
吴莹霜 《教育探索》2001,(11):84-84
何为礼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的社会活动,是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古人云:“礼者,法之大也,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对上讲礼就是忠君孝亲,对同辈及下辈讲礼就是“仁”、“爱”。因此,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要教育学生将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讲文明、讲礼貌,力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一、礼貌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礼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