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苗  黄莉莉 《中国出版》2023,(19):33-39
近几年国外NFT市场发展迅猛,国内数字藏品也逐渐开启中国化探索。2021年是数字藏品元年,国内外各大平台开始布局赛道,新闻媒体也开启了探索NFT市场的“媒介实践”。NFT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去中心化的记录方式,为新闻媒体数字化资产的创造和流通提供动力支持。数字新闻藏品作为媒体领域的新型产业,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新的创收途径。文章从市场探索、NFT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出版动态方面分析国外NFT赋能数字藏品的发展现状,继而思考国内媒体未来在数字藏品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数字藏品是非同质化凭证(NFT)中国化的本土概念,也是元宇宙的重要切入场景,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在对NFT与数字藏品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NFT与数字藏品的区别,对数字藏品的概念界定、类型划分、运行机理与技术逻辑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出中国特色数字藏品的4种研究模式,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认为:区块链是NFT与数字藏品的技术基础,元宇宙是NFT与数字藏品的应用环境,NFT是数字藏品的产权凭证,数字藏品是NFT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与最典型应用;中国特色数字藏品研究主要包括文化赋能、精神传播、情感维系、数字赋能等4种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在实现全球范围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盗版、剽窃等各类侵权案件的发生.文章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了目前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难点和困境,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意识层面入手,提出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的对策,以期为未来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NFT数字作品交易作为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技术衍生出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丰富数字经济样态、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然而,如何界定NFT的法律属性,怎样有效规制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而擅自将其作品非同质代币化并进行出售的行为,成为著作权法领域亟待回应的问题。对此,应当将NFT视作访问作品的网络链接和法律上的访问权利凭证,出售擅自铸造的NFT数字作品的行为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间接侵权。与此同时,应在立法层面坚持发行权“作品载体所有权转移”之要件,在司法层面正确适用“向公众传播作品”要件和著作权侵权主观要件,以更好地治理NFT数字作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5.
非同质化通证(NFT)在我国被称为数字藏品,作为区块链的一种技术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数字藏品在GLAM机构的应用现状和典型案例进行简要介绍,讨论技术实现方式和应用模式可以发现,一个好的数字藏品项目除了技术之外,应该从藏品的独特性出发,注重价值挖掘和创意设计,并在营销方式上做足文章。长远来看,NFT技术带给图书馆等文化记忆机构的不仅仅是发行一些数字藏品,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在图书馆即将迈向3.0时代,NFT作为去中心化未来的基石和敲门砖,将有无限的应用潜力。图书馆等GLAM机构需应用该技术激活文化资源价值、激励文化创造、加速数智化转型、构建新型行业生态等,并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政策合规性问题以及法律和安全风险等。  相似文献   

6.
张晶 《中国出版》2023,(8):60-64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物在版权保护方面尚存在作品侵权认定模糊、盗版侵权行为泛滥、数字版权收益不力等发展困境。数字版权管理在数字出版物中侧重于对作品文本内容的保护;非同质化权益凭证借助区块链特性,在数字出版物的全流程管理方面有所助益。若将二者融合赋能数字出版物,将数字版权管理嵌入NFT交易生态系统中,在搭建的数字出版物联盟链中可对数字出版物形成全方位的、高阶的版权保护机制,有效缓解数字出版物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NFT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对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进程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著作权法律规范在数字网络空间中的适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认可我国“NFT第一案”判决之标志性意义之余,其对于NFT数字藏品交易行为属性之认定仍有待商榷。基于对NFT数字藏品交易之行为模式及技术原理的考察,认为其突破了传统作品发行中有形载体要件的存在基础,实现了特定数字作品复制件之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为数字网络空间下发行权的扩张适用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性土壤与合法性空间。基于此,未来司法裁判应当明确以发行权作为NFT数字藏品交易的规范路径,并认可发行权用尽规则在数字藏品后续流转中的适用,为未来数字藏品市场的健康运行与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季冬梅 《新闻界》2023,(1):66-77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与新模式,但也带来了版权领域的风险与挑战。以NFT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藏品在传媒领域获得创新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治理上的负面效应。为推动技术合理使用,围绕数字藏品制造、交易、使用等环节,版权权利内容的边界与范围亟需厘清,科技创新下也需要自由达成的契约的适当介入,权利用尽原则与公共利益因素也应对版权保护边界展开适当限制,从而实现利益平衡与冲突协调。传媒类数字藏品的版权风险治理呼吁回归技术理性,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明确平台责任,推动行业自律,增强社会共治。  相似文献   

9.
刘宇阳 《出版参考》2023,(6):5-8+23
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本文立足于数字藏品的发展背景,从技术创新、版权保护、内容增值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版业数字藏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出版业数字藏品这一新型业态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宁黎黎 《中国广播》2014,(12):41-44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传统版权法的挑战记者: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挑战。相较于传统版权保护,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在理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朱巍:传统版权领域中,侵权行为和侵权类型非常明显,按照侵害版权的构成要件,责任主体和侵权责任构成都比较清晰。在网络时代和版权数字化时代,传统版权保护从理念上和侵权模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到版权法律规制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万俊 《新闻界》2024,(2):73-85
数字藏品依托非同质化通证技术开辟新型交易模式的同时,也造成了著作权法适用争议。适用发行权的理论主张没有解释论正当性和立法论必要性,损害赔偿计算标准发行权化缺乏实证法支撑。数字藏品侵权损害赔偿既存在着一般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损害之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现实困境,也因新技术、新市场和产业态势而复杂化。应以市场交易机会损失为理论基础,在数字藏品市场环境下确定现实的或模拟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再充分考虑数字藏品侵权行为的特殊性,综合侵权范围、侵权期间、点击率、浏览量、发售价格和数量以及转售次数、价格等因素予以个案考量,公允地计算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繁荣数字藏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万琴敏  王亮 《今传媒》2016,(11):29-31
本文基于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提出在全民阅读环境下移动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移动阅读兴起的同时仍然受到数字版权侵权的困扰.本文分析了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侵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移动阅读版权生态链模型,分别从法律法规、政策、运营模式以及技术等层面,联系实际提出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谭振坤 《图书馆界》2013,(5):55-56,60
对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纸质文献的借阅、复印,网络服务及数字资源利用的论述,从版权保护的角度分析,探讨图书馆的工作与版权保护的关联性,提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容易出现的侵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NFT数字作品交易方兴未艾,但侵权问题频现,亟需合理的规制路径。NFT技术促进数字作品交易客体特定化并产生准物权变动的效果,使NFT数字作品区别于一般数字作品与传统作品,为发行权扩张提供了技术性支撑。但发行权的扩张尚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有形载体”要件的阻碍、“所有权转移要件”标准不明、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数字环境中存在重叠等。基于此,应当厘清数字环境中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关系;细化NFT数字作品交易领域的发行权适用标准,完成从“有形载体”到“作品与载体相对应”的转变,明确“出售”及“所有权转移”的认定;以“转让+删除”技术及征收版权转售费作为辅助手段,完成发行权在NFT数字作品交易中的嬗变与适用。  相似文献   

15.
胡亮 《编辑之友》2012,(7):105-107
信息化时代,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日渐扩大,但其中涉及著作权侵权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加强数字音乐版权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提高数字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水平,形成数字音乐企业与网络服务商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数字音乐版权侵权的立法完善,才能使中国数字音乐版权保护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版权保护模式在数字出版环境下面临着挑战,人们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法律层面、产业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应积极调整和应对,以适应新形势下版权保护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峥 《中国出版》2023,(11):45-47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推动数字产品版权保护提供了全新机遇。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数字产品版权交易成本,摆脱第三方平台行业垄断;另一方面可以简化侵权举证程序,赋能权利人自助维权。同时数字产品版权保护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法律监管困境、数字产品作者“修改权”的权利缺失困境以及区块链服务平台侵权存证的信任困境等。本文提出3条提升数字版权保护工作实效的实践路径,包括完善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法律监管体系;严格维护权利人“修改权”权利;从区块链服务平台“申请制”转变为“核准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发展成熟,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相应的对网络文学、影视、音乐摄影、时事新闻等数字化网络产品需求也开始增多,然而由于网络侵权的成本低且风险小,导致网络上数字化产品的版权侵权严重,泛滥成灾。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为切入点,主要探究我国数字版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及数码电子产品形式的多样化引发了古籍整理数字作品侵权、盗版行为的大量产生。面对立法不明确、版权意识淡薄、侵权盗版频频发生的严峻形势,我们应当从完善立法、加强行政管理、提升著作权人法律意识以及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强化古籍整理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近年来,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带动了古籍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同时,古籍图书的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不断涌现的侵权盗版行为已经严重损害出版社的权益,古籍图书维权面临诸多困境。2012年中华书局诉北京国学时代  相似文献   

20.
文章概述了我国数字藏品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发数字藏品的必要性,并从技术、版权和金融三个层面剖析了数字藏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政府及公共图书馆应当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交易监测机制、规范藏品开发流程和强化用户宣传引导以应对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