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也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本文毕竟头绪繁杂,涉及到的史实、人物众多,为了事半功倍,必须要帮助学生找准探究学习的起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后唐庄宗李存勖编简要年谱就是深入课文的较佳切点。  相似文献   

2.
郭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建立的后周政权及其改革活动,标志着五代历史的重大转机。以往人们多注重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对郭威的改革研究甚少,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做探讨,以期引起重视。一后周太祖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他自幼沦为孤儿,生活于民间,饱尝战争之苦;十八岁时,投奔潞州军阀李继韬,应募为兵;二十二岁时,后唐庄宗灭李继韬,入选为后唐禁兵。据载,其“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薄书,军志戎政,深穷繁肯”,随李琼学习兵书《阃外春秋》,“常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逐渐成为粗识文理、稍具修养的人。石敬瑭以他“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后来又追随刘知远,“悉心竭力,知无不为”,为后汉立  相似文献   

3.
五代上承唐末,是落镇动乱的时代;下启北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针对落镇动乱,五代勒廷实施了反动乱的举措,在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各方面进行了削藩。本文即探讨行政上的创藩举措,以求教于史学前辈与同仁①。一、空革各镇行政区划采取以下林种方式变革落镇行政区划。(-)、分割藩镇。把一个落镇分割为两个定镇,或者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支郡或叫支州割让给另一个落镇。梁太祖夺得歧王李茂贞的徽延镇后,把它分割为保大镇和保塞镇。梁本帝分割魏博镇为魏博镇和昭德镇。后唐庄宗割晋州镇之终州表河中镇。后唐明宗割东川【镇…  相似文献   

4.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所撰《新五代史》在文笔方面优于《旧五代史》。他撰写《新五代史》往往借历史事件的叙写,体现自己的历史观,其撰写方法常常是在纪传前后加序作论,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伶官传序》就是写在《伶官传》前面的序,独立成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伶官传》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好俳优及其宠信伶官的历史事实:伶人周匝、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得宠于庄宗。庄宗常跟他们“戏于庭”;他们也常常干预朝政;有的伶人得官后,非常跋(?),造成大臣们跟庄宗离心离德。后来皇甫晖、赵在礼作乱,李嗣源又背叛了他,庄宗死于伶人郭门高之手。序文就后唐庄宗兴国亡身  相似文献   

5.
后唐庄宗李存勖经过两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终于消灭了梁朝,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但只短短三年时间,就身弑国亡。“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其原因,历代史家多有论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颇为突出: (1)宠信俳优;(2)宠信宦官;(3)孔谦的聚敛;(4)急于灭蜀;(5)权臣跋扈;(6)疑杀功臣;(7)当时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些原因固然都有其历史的根据。每条原因对唐庄宗亡国都起着重要作用,正如司马光所说:“有一于此,未或不  相似文献   

6.
<正>欧阳修,北宋散文名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治史出身,具有宏阔的史学观。沈德潜称其《五代史》"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韵"。其所撰写的《五代史》记载了公元907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伶官传〉序》正是在此背景下记载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7.
正欧阳修《伶官传序》是一篇文言名文,明代古文家茅坤盛赞道:"此等文章,千古绝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无论是后人评赏还是教学价值都在文章的批判性上,亦即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因忧劳国事而盛,后因沉溺伶人而衰的记述、描写和批判,表现了欧阳修对北宋王朝时政的忧虑与不满。但是,我特别关注欧阳修的文章构思。作者在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以后,经由一句过  相似文献   

8.
五代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其父李克用与朱温、刘仁恭、阿保机争斗不利,节节败退面临覆亡的前夕继晋王位。他以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三支箭代表的三个强大的仇人激励自己,励精图治,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破幽州、灭后梁、驱契丹,终于北方一统,建立后唐,做了开国皇帝。然而他称帝后,好声乐。宠优伶,任用伶人为官,不理朝政,放任伶官胡作非为,导致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在不到四年时间里,其弟李嗣源和众将士起兵反叛,伶官出身的亲兵指挥使郭从谦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庄宗李存勖最终落得个中矢而亡的悲惨结局。庄宗因危而生,因“伶”而亡的传奇人生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他“好伶而亡”的教训至今仍有反思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代武人在大一统政治格局瓦解的形势下,个人权力欲极度膨胀,忠君道德观普遍淡薄,其利益权衡,更多以现实权力格局和利害关系为基准。但仍然有部分武人追求以忠君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而后唐君臣对唐室正统地位的继承与维护是这一追求的体现。五代文士在武人强势的政治局面下,普遍明哲保身,鲜有忠贞耿介之士,政治道德水准较前代下滑。但仍有部分文士敢于进谏,影响统治者沿儒家化政治方向施政。后唐文士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追求,以及后晋文士关于契丹事务的议论,都为五代政治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0.
敦煌写本《诸山圣迹志》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 5 2 9《诸山圣迹志》 ,是一僧人巡游各地名山圣迹的记录 ,时代为五代后唐庄宗到明宗时期。。该卷子是敦煌地理文书中篇幅较长、价值较高的一卷。十多年前 ,郑炳林先生所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曾校录了此卷 ,并作了一些注释。现根据《英藏敦煌文献》的写本图版 ,重作校录、标点、注释  相似文献   

11.
杨吴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主要是奉唐正朔,接受唐的委任;与梁是从联盟到隔淮对峙;礼尊后唐,坚持平等往来。与其周边政权的关系经过多次较量后,吴国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除了与楚对抗外,与吴越、荆南、闽等政权基本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五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动乱,包括藩镇动乱和禁军动乱,而主要是藩镇动乱。五代藩镇军阀(称为节度使)之骄横与暴虐较之唐代藩镇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逞其武力,嗜杀为雄,轻则杀人越货,重则反抗中央,甚至篡权夺位。因之,五代时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中,战争频仍,动乱迭起,政权如走马灯似地更换。用北宋史学家欧阳修的话说,就是:“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五十三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至三、四岁而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相似文献   

13.
五代后梁龙德三年,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登基称帝,史称后唐。此后,后梁、后唐以今开封市和河北大名县为大本营,以滑州和黎阳、南北德胜城、杨刘城以及"新城"四个战略据点为依托,隔黄河南北对峙。双方投入数十万军队,展开了剧烈的攻防战,尤其以杨刘城争夺战更为频繁和激烈,凸显了杨刘城在后梁、后唐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杨刘城的历史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遗址至今尚无确切论定。世人误以为杨刘城在今山东东阿县杨柳乡,此说经不起考证和推敲。据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刘城遗址当在今山东莘县与河南南乐县交界处,为隔今徒骇河相望之杨寨村和刘寨村的统称,不在东阿县杨柳乡。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69页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第 13 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梁”的北方是“晋” ,本人认为这种标法欠妥。因为此“晋”当为唐末藩镇中被封为晋王的李克用的割据势力范围 ,它不能与五代十国的政权并列。而且 ,这样标法还极易造成对“五代”历史概念的误解与混淆 ,使学生把它与五代中的“晋”混为一谈。现阐释如下 :(一 )“五代”的历史概念据课本及各类辞典、史学著作 ,五代的定义都是指唐灭亡后 ,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 9 0 7~ 92 3 )、后唐 ( 92 3~ 93 7)、后晋 ( 93 6~ 947)、后汉 ( 947~ 95 1)、后周 ( 95 1~ 9…  相似文献   

15.
后唐庄宗宠爱伶官,最终却死于伶官之手,“为天下笑”。他为何会从一个智勇双全的一国之君落到“无所归”的境地,后唐又为何从兴盛一时而迅即土崩瓦解呢?欧阳修  相似文献   

16.
自中唐“安史之乱”至五代,王朝频繁更迭,战祸连绵持续二百余年。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跋扈局面的重演,使北宋政权能长期巩固下去,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基本做法是,收夺藩镇兵权,将地方军权收归中央;削夺将帅兵权,将军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军力的削弱,出现了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走向了预期目的的反面。  相似文献   

17.
辽朝与后唐的定州之战发生于辽太宗即位之后,是辽太宗践行武力入主中原政策的一次试探。定州之战的导火索是后唐王都的反叛,辽朝出兵援助王都进而引发了辽朝与后唐的武装冲突,最终以辽朝兵败而结束。辽朝兵败的原因有出兵非时、军队补给不稳定、中原人民的反抗、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定州之战对辽朝与后唐政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后的辽朝与后唐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五代政权中,唯后唐建都于唐代东都洛阳,中兴之意,不言而喻。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洛阳的后唐宫廷生活,诸如帝王之勤理朝政,褒奖群臣,征藩开边,后唐的宫廷建筑、宫廷习俗、宫廷乐舞、宫廷游艺、宫廷服饰等等,皆可视为唐代文明的延续。这就是和凝《宫词百首》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因后唐宫廷史料传世甚少,和凝宫词无疑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诗史互证,可了解后唐时期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最美的在乎     
黄俊郎说:“得过最珍贵的东西,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的。”——题记冲破红尘烦琐,辗转千年亘古未变。所谓命运不过枉若尘埃,文鸟坠入大海,谁来守住最初的获得?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说:“曾经有一段完美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后唐庄宗李存勖说:“吾亦得过安平天下,然吾未珍重,此吾遗恨矣!”战国时六国国君说:“吾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以获一时安宁,孰不知已失天下!”所谓失、得之间,不过罅隙之隔,或得珍惜;或失,惋惜,时光洪流会奔腾而逝,卷走岁月,卷走苍颜,卷走没有在乎的获得。曾经身后无尽的沧…  相似文献   

20.
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它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过去已有不少文章加以论述。对于它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藩镇或节度使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的问题,流行的说法多半认为,藩镇代表着本镇大土地私有者的利益,代表着庄园主的利益;或者说,藩镇政权是代表地方豪强大地主的政权。这些说法,我认为有重新考虑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