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密芬  武广庆  武洁 《海外英语》2013,(16):139-140
译入还是译出?这曾经是一个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译者应当只译入,不译出。之前,中国译者秉持一个约定俗称的观念:译者应当译入,而不是译出。这样的观念便于接收外部文化,却制约自我文化的推介,束缚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鼓励"对外"翻译,向世界介绍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开始投入到"对外"翻译活动中。是"译入"还是"译出"?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道德及语言素质,就可以从事"译入"以及"译出"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学向来缺乏第一人称叙事,尤以主角叙事更为稀少。清末翻译小说兴起,第一人称作品被逐渐译入国内。面对陌生的叙事方法,近代译者在观照文学传统与探索新鲜模式之间进行了反复尝试。翻译家陈景韩成功地译入了我国第一部第一人称主角叙事小说《新蝶梦》。中译对底本存在诸多修改,而这些变异却不完全指向故事情节,而是与叙事视角紧密相关。考辨此翻译变化,可了解近代译者对第一人称主角叙事的理解认知,把握该类型叙事在中国流传与接受的初期样态,同时亦可窥探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主要有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这两者之间各有长处,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译者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和外国译者相比,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信程度更深,而且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也是他们进行翻译工作的强大驱动力。因此,中国译者要提高翻译能力,争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致力于中国文化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传播西学、宣传变法。此时西方小说的译入主要以传播思想和输入文明为目的,其中最为译者所关注的乃是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民主自由精神三个方面的内容。翻译小说中的近代精神给中国传统小说带来变革的原动力,进而引发小说界革命。  相似文献   

6.
《三体》是中国在海外最畅销的科幻文学作品,其英译版受到无数英语读者的喜爱。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译者为切入点,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讨论译者行为与译文之间的双边关系。译者是意志体实践者,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本文从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两个维度分析发现,刘宇昆的译文总体上偏向于求真,也兼顾了读者市场,契合了"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叶的“译书热”推进了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诚然当时的日汉译粗劣有余精品不多,但此乃时代使然,亦是中国的日语翻译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正是这“译书热”造就了新世纪中国的译坛之兴,译事之盛和译才之济,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翻译被赋予厚重的历史使命,它着眼于目的语的文化构建,这为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所决定.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更加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形成以译者为中心主体,以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为两个边缘主体的翻译主体体系.译者这一中心主体就客体的两世界(源语与目的语世界)、三方面(共谋的主客体和目的)、六因素(源文本、源语、源语文化与目的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实施翻译.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依靠翻译大力传播西方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近代文化.  相似文献   

9.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具有悠久的翻译历史,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翻译思想,它们折射出现代翻译理论的光芒.文章试图从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译论中主客体理论反思、探讨传统译论中翻译主体的文化变迁.这种变迁经历了从朴素的翻译主体意识的形成到译者地位的突兀,译者从忠实地服从作者到站在读者的立场实施翻译,它为近代翻译理论的译者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核心在于原文美学信息的完美再现,目的语读者获得相似的审美享受。译者如何适应译语环境,有效再现源语意境,是译者的核心任务。生态翻译观视角下,译者在译语环境下重现源语的"自然",使得这套"自然"系统能在译语环境中得以生存。译者在古代山水诗英译时怎样"选择",才能"适应"译语环境,重现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93-97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和"思想、至诚原则和"过犹不及"的方法论,对中国典籍外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和"思想指导译者在选择源语文本时应选取能够反映永恒人性的典籍作品;至诚原则为译者之价值取向追求,要求译者真诚对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过犹不及"要求译者灵活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使译文既不失去原文的神韵,又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翻译史上,傅斯年贡献突出.以傅斯年《译书感言》为中心,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通过解读傅斯年注重译材的选择、提倡直用西洋词法、强调“对读者负责”的文学翻译思想、倡导建立译书协会的翻译思想,为学术界了解傅斯年翻译思想提供线索,为丰富中国近代翻译史研究助益.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以来,外国汉学家和中国学者英译了大量的中国典籍作品,最近十年又有以汪榕培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积极推进着典籍英译及其研究工作.典籍英译应坚持普及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原则,采取加强网络建设,加强翻译者与中文研究者的交流,加强译者之间交流和典籍英译的汇释、汇校工作的发展策略,使典籍英译作品有效地对内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在"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下,大量科学小说译入中国,随后本土作家开始积极从事科学小说的创作。但是,自科学小说译入中国起,译者和作者对科学小说的误读却屡见不鲜。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小说科普读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尼尔独幕剧的译者群大多积极活跃在中国戏剧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影响到他们的翻译行为。受中国传统戏剧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导演和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中心地位,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手段对舞台说明中的道具和人物表情、动作进行了"超务实"的处理;同时,作为当时新文化先驱,他们积极倡导戏剧的教化功能,因此翻译时在语言和善恶观念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的"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