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1,(7):6-7
有道考题,要求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诗句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电脑的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李白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似乎也不是。我想,之所以不给分,是因为电脑标准答案只有两个字,答三个字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2.
李继彦 《华章》2011,(7):50-50
有一道考题,要求写出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作者,考生写“唐李白”,却不得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李白”。难道此诗并非唐代李白所作,而是异代同姓同名的人所写?当然不是。莫非历史上有个姓唐名李白的人,那个答案误指了此公?似乎也不是。何以不给分?因为不是标准答案。我疑心这试题是由电脑改卷,它只认标准答案。电脑也有不如人脑之处,此其一也。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2,(19):48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面却只有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回事?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写错的。原来康熙皇帝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魚"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  相似文献   

4.
涂皓 《教育》2014,(1):48-48
正冰水融化了是什么?有的学生答:"春天。"老师给了一个"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冰融化了是水固然没错,可是冰融化了是春天就错了吗?这样的题目本来就不存在唯一答案,又何来标准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出题者想要学生答出的答案而已。换个角度,如果冰融化了是什么的标准答案是"春天",那些答"水"的学生又错了吗?应试影响下的"恶果"上海某杂志社编辑叶开了解到女儿的教育状况之后,不禁一声叹息。他很难理解语文老师眼中的标准答案为何如此  相似文献   

5.
走近名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唐朝时有个叫汪伦的人,很喜欢李白的诗。李白辞了朝廷的官职,到各地游历。汪伦听说李白在邻县游玩,就写信给李白,邀请李白到他的家乡来。为了能让李白到他这里来,他在信中夸张地说:"你不是喜欢游玩吗?  相似文献   

6.
<正>我做大学教师,遇到研究生参加入学考试,有30分我是要"送"给他们的,比方说: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巨头是谁?《哈姆雷特》是谁的作品?剩下的70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文学科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启迪智慧。我的入学考试有三个特点:第一,不考标准答案,我看你的思维能力。第二,我的考题也没有标准答案。第三,我把我所有的课程集中在一年上完,第二年让学生去上选修课,第三年写论文。每个学生要选一个题目写五千  相似文献   

7.
王周生 《科技文萃》2005,(11):180-181
"奢侈"两字怎么写? "丑陋"的"陋"怎么写? "蠢蠢欲动"的"蠢"怎么写? 不是写在上面了吗?不,上面这些字不是"写"出来的,是电脑键盘打出来的,几个拼音字母一敲,跳上屏幕,就成了汉字.  相似文献   

8.
从小读唐诗宋词,每当碰到"回"字,我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这个"回"字不押韵?举例来说,我们先来读一下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第一、第四句中的"开"(kai)、"来"(lai)两字押韵,但第二句中的"回"字却发hui的音,与"开"、"来"不押韵。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无奈     
答应给《河北教育》写一篇谈教育的文章, 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却迟迟不能命笔。不是 因为手懒,也不是因为人忙,而实在是觉得谈 教育太难。我不写应景的东西,我不写我不信 的东西。谈教育不是应景,肯定该写。我信"因 材施教",我信"有教无类",可是孔夫子几千 年就已写过。我信爱的教育,西方教育也在几 百年前写过。想来想去,没什么可写。这么大 -个问题,你都写不来2500字,岂不是太没 用?再说,你以为你是谁,金口玉牙?垃圾文字 车载斗量,写不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还写不 来垃圾层次的?就这么着,在自尊自重自轻自 贱无数轮之后,终于命笔。  相似文献   

10.
徐贲 《教师博览》2011,(11):54-54
在英语多达49万个的词汇中,有7个字是美国最高法院禁止在电视或其他公共媒体上使用的,因为任何一句话,只要用了这7个字中的一个,就会不仅成为"骂",而且甚至是"破口大骂"。这7个字都是极"粗"、极"下流"的(与"俗"不是一个概念),它们分别  相似文献   

11.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虽然只有20个字,但是要做到、落实却很难.君不见,墙上贴着"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的标语,但校园里的水笼头不时可见人去水长流的现象;走廊里有"请不要随地吐痰"的告示,但地面上却照样痰迹斑斑;更令人忧虑的是,人人都会说集体主义,但不少人行的却是个人主义……不是教育过了吗?不是背过、考过了吗?学生的道德水准咋不见提高?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病句"什么是病句?顾名思义,就是有毛病的句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的句子是有毛病的呢?不能你说有就有,总得有个标准吧。可这个标准却不是那么容易找出来的。因为长久以来,这个标准还真是各说各有理。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语法上有毛病的句子。"而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凡是违反语法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一个关于李白与杜甫友情对比的帖子流行在微博与微信上。此帖大意是说,杜甫给李白写过大量表达友情并传世的诗篇,而李白对杜甫的热忱示好却毫不看重,且并无有温度的表示,相反,他传世且为大众熟知的赠友诗却是那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所以,这个帖子的大意,就是想问问:很重视对方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作为问题本身其实并没有问题,只是,拿李杜友情的厚薄来作为问题的药引子却是很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他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大?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都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  相似文献   

15.
快乐大本营     
《中学生电脑》2006,(10):50-51
李白的字有一天,小新放学后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李白的字写得特别白?”父亲不解:“你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小新回答:“老师说的,他说李白字太白。”父亲无言以对。失误爸爸责备小新:“风间的父亲很不高兴,因为你一拳打伤了他儿子的眼睛。你说那不是故意的,是这样吗?”“当然是真的,爸爸。”小新说,“因为我本来想打中他的鼻子,结果没打准。”★李华江苏省东海县岗埠农场腾飞路46号你是什么腰上初中的时候,小新看到小胖子阿呆的身材很了得,便说他是虎背熊腰。看到我们班的班长,因为他的外号是野狗,所以我们说他是狗腰。看到风间,因为他是属…  相似文献   

16.
李白是个俗人,像许多文人一样,对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万分沮丧;李白是个俗人,可偏偏不是个“庸才”,而偏偏是个自负的人,所以在沮丧之时,才有了举杯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名利心很重,一心想获得高官爵位,在政坛上有所成就。当唐玄宗一道圣旨传到他手中时,李白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情形何等狂放,其官心又何等痴迷。却没料唐玄宗把他当成李龟年这般宫廷乐师了,成天叫他写歌词,这无疑是对李白的侮辱。李白只得以酒消愁。在我看来,李白从一开始入京便是个错,为保官位而不退出亦是个大错。因为李白生…  相似文献   

17.
日前南京的一位家长被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难住了。老师说他女儿算错了,可他却觉得孩子的答案更合理。他感叹:教育啊,怎么才能不扼杀孩子的想像力?这道题是这样的:三年级四个班共176名同学去秋游,一辆大客车可坐42人,一辆面包车可坐25人,问应租几辆大客车和几辆面包车?标准答案是3辆大客车和2辆面包车,可这位楚先生的女儿认为应该是2辆大客车和4辆面包车。她的理由很简单:老师坐哪呢?因为每次秋游每辆车上至少有一名老师,而老师从来都是有座位的。楚先生语塞了。老师也认为出题考虑不周到,但建议“正规考试得按标准答案做”。可面对不服气的…  相似文献   

18.
正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对李密的《陈情表》有如是评价:"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似乎有道理,但拒绝皇上任命的表文真能做到不事雕饰,还能做到天真与烂漫吗?师:这篇《陈情表》是李密第一次向晋武帝陈情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生:不是。因为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一个"具"字说明李密曾经向皇上详细地报告了一次推辞不做官的原因。师:非常准确,我们对李密第一次详细报告的  相似文献   

19.
"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当人们还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却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一封匿名信、九个鸡蛋,却给了我一份满满的幸福、一段浓浓的师生情. 在一次物理课上,做实验用到鸡蛋,做完实验后,我为奖励上讲台参与做实验的同学,便把鸡蛋作为奖品发给了他们.同学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那是他们得到的意外惊喜.  相似文献   

20.
李白自信能建立"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谁知终生"一命不霑"!因而引起不少人的叹息,"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得非命与?"①"与其才不与其命悲夫!"②"生不及禄,没而称官,呜呼命与!"③古代文人学者多把李白的不幸归于"命",这虽然是不科学的说法,也确有难言之处。李白的素质尽管不是宰相之才,但在社会现实中并非能贯彻唯才是举、任贤用能的原则,不少平庸之辈依然被封官拜相,为什么独李白孜孜以求之却布衣终生呢?浅见认为是性格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