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
袁瑛 《考试周刊》2009,(14):31-32
打工诗歌是打工者的心灵史、情感记和奋斗歌.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本文主要从写作和性质两个层面论述打工诗歌的精神内涵: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苦难、坚韧、抗争、激情。  相似文献   

3.
乡愁主题是打工诗歌版图中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打工诗人眼中的故乡是对农耕文明经验的累积与继承,那么打工诗人在进城打工之后所面对的就是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生存、自我归属以及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在两种社会文化价值碰撞中,故乡成为联系诗人肉体与灵魂、梦想与现实的"桥梁"。"乡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工诗人创作的源泉,同时也汇聚成一部记录社会变革与反映农民工心路的"史诗"。  相似文献   

4.
被动的写作者:昌耀诗歌创作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时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相关.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是其诗歌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论长廊     
新时期“归来”诗歌中抒情主体的人格状况钟友循在《益阳师专学报》95第3期撰文指出:新时期“归来”诗歌是一个众星璀灿的诗群,这一诗群共同的创作品格乃至各个诗人出色的抒情个性,赋予其作品以灵性.按对待往昔苦难的态度,“归来”诗人大抵有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闺怨诗是以闺中思妇的忧愁哀怨为主要描写内容的诗歌,在古代诗歌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征人之妇的痛苦,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重点分析了以"征妇怨"为描写对象的闺怨诗的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打工诗歌在21世纪初,对其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并且如何对其进行评价争论不断。近几年来,打工诗歌逐渐沉寂,很难再掀起争论热潮,其创作量也逐渐下降。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打工诗歌的局限性有关。不可否认的是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有一定的文学地位并且其也能彰显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但是打工诗歌过度关注苦难,题材有限,叙述方式的片面化,不重视诗歌表现技巧,甚至发展到后来,其反映社会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这些因素限制了打工诗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诗人田禾的诗集<野葵花>集中地展示了广大人民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与美丽.对故土、对乡村、对广大农民生存状态的深情歌唱,表现出了诗人田禾执着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诗歌中"原初语言"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情感美与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牛汉诗的魅力来源于诗人用诗歌来承担时代加诸个人的苦难,并在创作实践中将个人生命与诗歌的艺术生命完美融合,形成牛汉"与诗相依为命"的特点。个人的生命体验是牛汉诗歌的内核,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困顿和厄运的坚韧承担,以及面对人生困境的自我救赎与超越。诗歌标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热度和力度,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的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穆旦诗歌的现代性已经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 ,诸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穆旦的“苦难”与“痛苦” ,正是这种聚焦引导我探索穆旦的“痛感体验” ,寻找诗人的痛点 ,关注他对痛苦的表达与超越 ,思考其痛感体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古至今 ,草一直点缀着美丽的大地也点缀着诗国的天空。当诗人的双眼注视着天地间平凡的青草 ,再经心灵的沉淀 ,青草便叠映着诗人的各种情感和体验 ,构成奇妙的心灵幻象 ,随着视点和角度的转换和调整 ,诗人之情思、感悟和启迪也不断衍生。这样 ,普通的青草便折射出玄妙莫测氤氲万状的灵光 ,表现出玲珑剔透灵动飘逸的神韵 ,历代骚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吟咏青草的篇章 ,形成了诗歌百花园中独特的青草主题 :草 ,象征着生命境遇 ;诉说着历史兴亡 ;见证着生离死别。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的诗中萦绕着一种虚无情绪,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新月诗人中并不多见。林徽因诗中的虚无情绪常常与诗人对大自然的体验相互融合,在优美的自然景象中发现死亡、“无常”。这种情绪与诗人自身的身世、病痛以及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中峰先生是当代西部一位杰出诗人。他热爱传统文化,文化功底深厚,具有浓郁诗人气质,几十年来创作的诗赋近3000首(篇),其特点一是众体皆备,诗词曲赋文兼写,诗歌以格律诗为主,格律诗以七绝见长。二是题材广泛,咏怀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新田园诗既描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又体现了当代农村的新风尚;讽喻诗继承了中国诗歌的"美刺"传统。三是风格多样,其中有一些七绝佳作令人拍案叫绝。中峰先生的诗赋创作继承了中华古典诗赋的优秀传统,又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中峰先生以及当代许多传统诗歌创作实践是对后现代非诗化诗风的矫正。将当代众多的创作古体诗赋的作家屏之于当代文坛之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不能只把眼光关注到小说、散文及现代诗上面,应该放开眼光,抛弃陈见,关注那一大群以古体格律诗为载体来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诗人及其他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与艾米莉具有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挖掘出两颗迥异而强劲的创造灵魂。艾米莉超越狭隘的个体意识。勃朗特姐妹具备诗人气质,而艾米莉则是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从勃朗特姐妹的诗性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勃朗特姐妹诗性意识产生的自觉行动,勃朗特姐妹诗性意识中的女性独立意识,分别阐述勃朗特姐妹的诗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外,爱情诗一直占据着诗歌领域的重要舞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岛和爱伦.坡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但其爱情诗《爱情故事》和《安娜贝尔丽》却有惊人的相似性,即对遭遇平庸及灾难后的爱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由于诗人所处国度的文化差异及诗人本人的生活阅历及个性等的不同,在其诗中又蕴含着不同的爱情观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制度风气开明的封建王朝,其中仍有一些诗人因诬陷馋毁、思想言论激进、诗文创作不合时宜、政治斗争失利等原因负罪,从而导致了他们人生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初唐的诗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难以掩盖心中不平的块垒。通过对其诗作的解读,便可了解他在儒、道两种思想双重影响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宋代金陵怀古诗词以自我命运和家国命途为关注点,与着重历史规律的前人诗作迥异,具体体现在主题的私人化、个体悲哀与家国忧思的交织、难以承受的恐惧和虚无等。这些因素使宋代金陵怀古诗词一再出现对金陵忧郁历史的回避,承载沉痛悲己意识和家国忧思的"金陵怀古"主题已趋向平淡。  相似文献   

20.
“冒头”指诗歌发端未切诗旨,有大量琐语铺叙,这一现象在应制诗中表现特别明显。晋宋时四言应制诗发端多颂圣冗语,数韵方及主题;在四言和五言祖饯应制诗中,诗人突出帝王在送行中的地位,隐去自身,以颂圣代替违恋之情,和“冒头”同一机杼,至唐甚至发展为在饯送诗中抒酬恩报恩之念。应制诗具有的意识形态、文化资本、仪式化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冒头”的成因,表现出应制诗的政治功利性和工具性。同时,“冒头”也反映出应制诗人对君权的策略性妥协及其屏营于人格独立和依附间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