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螺旋CT扫描是CT扫描成像技术中的突破性进展。与常规的轴向扫描方式不同,螺旋CT是在病人以匀速通过旋转的X线管球的扫描野时进行的,运动的X射线扫描产生的路径是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的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采集的数据通常称作螺旋数据,其显著的优点是单次屏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像的数据利用180°和360°内插等算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本文叙述螺旋CT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扫描原理及其新进展对医学技术人员理解螺旋CT也许会有一定的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区外伤骨折形态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鼻区外伤患者同时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和鼻骨水平位横断面螺旋CT扫描,显示单纯性鼻骨骨折40例,占33.33%;粉碎性鼻骨骨折22例,占18.33%;鼻区复合型骨折58例,占48.33%.同时CT还显示了鼻周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结论:在鼻区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传统X线检查 只是简单初步的筛选方法,应将多排螺旋CT鼻区横断扫描作为必备的检查项目,两种检查方法互相补充对诊断鼻区骨折形态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扫描是确定鼻区骨折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股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软件将CT医学影像数据转化为有效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将模型在Workbench显示动力学Ls Dyna模块中进行网格划分、材料赋值及其它前处理,用碰撞物以不同的速度对其正面不同位置进行模拟打击,得到股骨被撞击结果,从而为不同股骨骨折受伤源头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碰撞物的速度不同、被撞击的位置不同,骨折发生时间和位置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影 ,运用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的多层面的CT征象 ,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15例经病理及穿刺证实的肺部结节影均作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 ,先作肺部平扫 ,层厚间隔均为 10cm ,再作薄层扫描 ,扫描范围为病灶的高度 ,层厚间隔为 2cm ,螺距为 1 5 ,再作动态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 30s和 6 5s,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2ml/s。结果 :15例病灶中 ,其中 10例为支气管肺癌 ,均见分叶征 ,其内密度均匀 ,8例见毛刺征 ,3例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充气征 ,增强后 2例见肺静脉包绕中断征 ,2例见支气管阻断征 ,所有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螺旋CT动态薄层扫描可获得病灶中心层面的多幅图象 ,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缘 ,内部结构 ,周边情况 ,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自从Hounsfied发明CT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CT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层螺旋CT(MDCT)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将影像检查手段带人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阐述了CT成像技术的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吸氧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受检者161例(男111例,女50例;年龄49.6 ±6.9岁),术前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65次/min.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研究组,78例)和无面罩吸氧组(对照组,83例).受检者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屏气扫描,后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扫描参数:16排探测器,准值宽度0.625mm,管球旋转速度0.5s/周,管电压120kV,75% R-R间期重建,数据经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两位心脏放射科医师以6级计分双盲评判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22).吸氧组扫描后血氧饱和度为(98.21±1.06)%较对照组的(95.87±2.50)%有所提高(P=0.000),扫描过程中两组心率的变化(P=0.484)及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P>1.1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控制心率条件下,不能证明面罩吸氧可以改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水力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6):147-150
为了更好地研究MRI成像技术和图像重建算法,采用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创建了MRI仿真平台。该平台模拟了线性、螺旋及并行扫描3种成像方式,可以导入不同模型图像,设计K空间扫描轨迹,模拟K空间数据采集过程,显示采集信号的波形。对这3种成像方式的图像重建加以实现,并对重建误差进行了分析。该平台为其它各种MRI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新算法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ed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在功能性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中,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副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的正确估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及磁共振成像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较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域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对支气管扩张诊断的可靠性 方法 :回顾和分析我院本年度经CT扫描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的 2 0例病例 ,均采用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 ,骨算法重建图像 结果 :支气管扩张的三种类型均得以很好显示 结论 :支气管扩张的高分辨率CT表现的高度特异性可取代传统支气管造影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T实训教学,解剖CT机器内部结构并详细讲解,让学生认识CT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CT技术的各项常规操作程序,熟悉CT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CT球管、CT探测器、数据通道、CPU、UPS等相关CT基本部件的真实结构,并拆分讲解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并对照普通CT和多层螺旋CT的结构和工作上的差异;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加工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结论CT实训教学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抽象中进一步实践化,增强学生对CT技术的理性认识,是一种高效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成熟及其后处理软件功能日益强大,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现对我科3 a来140例CT尿路造影患者的CT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搜集48例膝关节多排螺旋CT(MSCT)3D及MPR后处理技术检查效果与X线平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MSCT 3D及MPR技术对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我院MSCT使用以来膝关节疾病患者MSCT检查48例的资料,使用东芝4排螺旋CT机行薄层高分辨连续扫描,并行MPR处理后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图像后处理,通过对有诊断价值的的影像表现同X线平片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骨性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骨折、脱位及显示关节游离体等平片与MSCT对定性差别不大,而MSCT通过后处理技术无疑使图像信息更加直观而可靠,对增生骨化、股骨髁前后缘骨质改变、关节面下假囊肿形成等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别,是MSCT的优势;对关节腔、关节囊及滑膜囊积液,关节旁软组织改变MPR较平片对比亦具有明显优势,但客观的说3D亦不甚理想,MRR是理想的补充.结论MSCT对显示膝关节疾病的征象明显优于平片,使图像更加直观细致,图像信息更加丰富,并能显示一些平片无法显示的征象,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医学实体模型制作过程中存在效率低、模型精度失真,对CT扫描、图像处理和实体模型3D打印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CT图像的获取原理,给出不同人体部位合理的CT扫描参数;然后,通过限定阈值和区域增长功能精确分离出待研究的部位,并将CT图像数据转换为STL格式;最后,通过设置合适的3D打印参数并对G代码进行修改,以聚乳酸(PLA)为原料,采用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制作出满足要求的医学实体模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在兼顾打印效率的同时提高打印精度,从而实现从CT图像到3D打印模型之间精度的不失真传递。  相似文献   

14.
齐振平 《考试周刊》2014,(12):194-195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鼻窦炎症CT检查中迭代重建技术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有256层螺旋CT,选取临床拟诊为鼻窦炎症的80例患者进行CT扫描,随机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低剂量组采用迭代重建(iDose4)行图像重建。结果显示,鼻窦病变及解剖结构在两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使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CT检查过程中常因诸多因素,出现灰色影像(即不清晰胶片影像),给CT正确诊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产生CT胶片灰色影像的主要环节作以浅析。 一、扫描环节:CT扫描是在计算机采集系统参与下完成的。由于较长时间的工作,计算机采集系统数据偏离正常,图像采集信息减弱,显示器此时影像呈深灰色。应既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搜集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3D)及多平面重建(MPR)在颈、胸、腰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0 例颈椎、胸椎、腰椎病变患者采用MSCT扫描,对图像处理后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50例;外伤后骨折合并脱位30例;椎体及小关节增生、硬化,椎间孔变窄,骨桥形成,椎体滑脱30例;骨肿瘤10例.结论:通过MS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对颈、胸、腰椎病变的显示较为清楚,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常规CT扫描检查经常会遇到一些小病灶及各种原因的挤压或伪影,使该层面影像失去真实。这时就需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层面行加层扫描,做必要的特殊处理,进而取得理想的影像,为诊断提供清晰的佐证,这在CT检查中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浅述其体会。 1 加层扫描层面的判定 CT检查技术在不断发展,对人体的检查范围越来越大。检查逐步涉及一些新的脏器,加之一些病人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T检查的难度。实际检查中视其扫描影像质量,对以下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录:应用MSCT(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测量正常新生儿的脑室结构和脑容积,为新生儿脑发育状况评价及颅脑疾病诊断提供CT解剖数据.方法:从进行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中选取43例无异常发现者的CT图像进行测量,首先在CT机上选择测量距离值示标,分别测量侧脑室前角最大距离等7项指标,每个指标均测量三次,取其均值,并计算脑室指数;利用容积测量软件,用等灰度法均匀涂布所选区域,测量脑容积等9项指标.结果:获得正常新生儿脑室结构CT测量指标平均值和新生儿脑容积9项指标的平均值,且左右小脑半球容积及左右侧脑室容积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MSCT可准确可靠地测量正常活体新生儿脑室结构和脑容积,从影像学角度认识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解剖.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CT图像挖掘的概念,描述了图像挖掘技术在CT图像上的具体应用及实现.针对医院中每天产生并存储的大量有价值的医学CT图像,结合医学上所特有的领域知识,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医学CT图像进行图像挖掘,可以将医学CT图像分成有病或无病两类的方法.该方法的实现对帮助医生及早诊断出恶性病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安定  李伟 《考试周刊》2011,(81):207-208
1.图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医学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及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领域。这类医学图像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图像技术(MRI)、计算机单探头光子断层扫描技术(SPECT),以及计算机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ET)。以这些医学图像技术为基础的医用图像处理将实现医学界"将人体变为透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