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跨国移民时代的到来向加拿大长久以来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研究者对当前加拿大公立学校官方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欧洲中心主义、国家身份均质化和赞颂式多元文化等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分析,为重新审视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在跨国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趋势下,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如何影响跨国移民及其子女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和社会融合等问题,有必要运用跨国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理论框架对现有课程作出修正。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国际化发展战略。地方高校如何在国际化战略进程中,科学应对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混合而成的校园环境,合理加以引导,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正向发展,建立和谐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成为学术界和实践中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多元文化内容引进大学英语课堂已渐渐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多元文化教学基本上就是英语文化教学。因此,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可以满足独立学院学生对于具有实用性课堂内容的需求,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种崭新的国际化现象日益彰显,即外国元首及政要访问高校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中的新潮流,这不仅丰富了公共外交的内涵,有力推进了中国的整体外交发展,同时也极大提升了高校的国际声望,有利于吸引各方资源,加快高校的国际化建设。文章以北京大学为例,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深入分析外国元首及政要来访对于大学国际化建设的作用,并基于经验就外国元首政要来访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跨国经历和她所接受双重文化教育成就了她独特的文化视角,使得她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异质文化双方价值观上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在这样一个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我们研究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的美国女作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为案例,用新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化方法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校园多元文化顺应问题。基于对新自由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化/跨文化主义的剖析,文章指出为了能在包容的文化态度基础上往前迈出一步,为了更好解决多元文化问题,政府和高校在制定国际化政策时应参照新马克思主义跨文化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7.
当前已有不少研究分析跨国远程教学的文化差异或讨论如何提高不同学科面授课堂的教学效果,但从多元文化教育角度对不同文化的师生如何在实时网络环境合作以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基于温州医学院和美国太平洋大学教学研究合作系列研究课题"跨太平洋网络实时互动课堂"(Trans-Pacific Interactive Classroom,以下简称TPIC项目)第三期,旨在以辨证建构主义观(Schunk,2004)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重要方面(Banks,2002)为理据,探讨用"讲练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多元文化网络实时互动课堂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研究者从美国课堂直接观察中美双方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中国远程课堂师生给在美国课堂的中国研究者的电子邮件,美国课堂的中国研究者和美国师生就教学方法效果等的交流,中美学生在美国校园网BBS非实时互动学习平台上的发帖,以及美国TPIC项目负责人在2006年1月课程结束时到中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部分调查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能否成功地用"讲练交互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实时多元文化教学取决于能否处理好中美学习者之间在原有文化和课程知识、教学风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认识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多元表征是西方倡导的教与学方式,变式教学是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多元表征与变式教学整合哲学基础是多元主义与本质主义的融合.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小学数学多元表征变式教学”策略与措施,利于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一系列新的语词与概念不断涌现,"新跨国主义"就是其中之一。"新跨国主义"向我们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种新的取向:它以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为背景,以学习项目和学校的跨国流动为特点,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跨国运作、合作和远程跨国教学为主要形式。本文力图对"新跨国主义"做一点介绍,并指明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这篇论文讨论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方面——美国的跨国学生流动.文章不但分析了学者们之前发表的研究性文章和公开的相关数据,而且还探讨了美国高校在跨国学生流动方面的特点、鼓励学生流动的原因、美国政府的角色和举措.文章还讨论了美国高校跨国学生流动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新疆高校华裔留学生的群体特征从生源特点、语言背景、汉语现状、认同意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新疆高校华裔留学生:来源地、族属与新疆关联;均具有双语或多语背景;汉语水平的差异性明显;对居住国及祖籍地的"双重"认同;在此基础上对新疆的华文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以汉语言学习为载体,以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理念,消除误解和隔阂;精心打造新疆华文教育,使之间接服务于祖国边疆稳定。  相似文献   

12.
"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作为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起点之一。其概念范围、层级划分和身份特征等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进行界定。宏观概念的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包括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培训相关的所有教职人员;中观概念既包括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培养者,也包括入职、在职阶段的指导者和培训者;微观概念的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特指汉教硕士的任课教师。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工作性质属于"二阶教学";教学目的是培养能适应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需要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对象具有国际化特点。针对这些特性,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应承担好"引领者""示范者""促进者""研究者"和"跨文化合作者"等角色职能。  相似文献   

13.
少数文化强国实施文化霸权政策,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使中国文化尴尬失语。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东方转向。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  相似文献   

14.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15.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他们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面向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期待与教学对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就很重要,授课语言也应简单明了。同时,适当开展自主体验式学习,融趣味性、知识性、文化理解和汉语学习于一体,都是使留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针对在京留学生群体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相对固定、规模较大、具民间身份并且有较高敏感度和呼应度的异域群体,在京留学生对北京文化的审视,构成了一种由外向内、由异质而本体的独特评价视角。通过调研发现,留学生对“文化北京”满意度最高,对“奥运北京”表示肯定,但对包含城市环境、市民行为举止、城市交通等内容的“日常北京”意见尖锐。北京应更加自觉地率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管理;采取主动姿态,开展北京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打造文化品牌,主动进行文化输出;在学历层次、培养质量方面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使其在真切的文化体验中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对于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意识,明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与责任;要全面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注重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式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也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以服务和满足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学习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中,外国留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阻碍其汉语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困难和问题,鉴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近年来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中国高校图书馆受传统服务模式的影响,对留学生读者的服务重视不够,留学生读者在使用中国的高校图书馆时会遇到语言交流、图书馆差异和服务差异等障碍,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留学生读者的服务工作,建设专门针对留学生读者的馆藏资源,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定期举办一些适合留学生读者参加的活动等,提高为留学生读者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