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英中三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美英两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因素主要有“教授治校”传统、高等教育价值观以及高等教育中权力的配置。从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来看,美英两国大学校长在选拔制度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中国高校校长的遴选多采用任命制,其标准和程序套用选拔党政干部方式。依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及大学的发展规律,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需要完善遴选程序的可操作层面技术,并优化大学校长遴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主要领导者 ,校长的遴选事关重大 ,本文横向比较六国大学遴选校长的情况 ,得出了“教授治校”传统对遴选资格的影响 ,高等教育价值观制约了遴选标准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权力配置制约其遴选程序。因此 ,我国遴选大学校长应视本国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借鉴哈佛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的经验,提出推进我国大学校长由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转变的策略:确立严格的校长遴选程序和明确的遴选标准;保持大学校长任期的稳定性;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构建多元化、系统性的校长培训机制;形成制度化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大学校长的遴选不可能有统一的程序和标准。每所大学根据其公立或私立性质、层次、规模、使命、文化传统及所在州别等不同因素,其具体遴选操作千差万别。文章着重介绍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在校长遴选方面比较普遍的做法、经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大学校长的遴选不可能有统一的程序和标准。每所大学根据其公立或私立性质、层次、规模、使命、文化传统及所在州别等不同因素,其具体遴选操作千差万别。文章着重介绍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在校长遴选方面比较普遍的做法、经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校长一般被称为传统型校长,来自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校长通常被称为非传统型校长.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美国大学校长角色的嬗变、传统型校长候选人的缩减以及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猎头公司的引入,促进了美国非传统型校长的兴起和发展.美国非传统型校长具有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强烈的改革意愿、出色的筹资能力及高超的政治能力等优势,但也存在大学文化不适应和大学教师不认同等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回归校长角色定位,制定能力本位的大学校长遴选标准;创新校长领导概念,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拓展大学校长来源渠道,创建校长人才市场;继续完善遴选机制,优化大学校长选任制度.  相似文献   

7.
完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尽管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是仍然面临着相关法律依据滞后、行政化色彩浓厚、大学内部群体自觉意识缺失、遴选标准模糊化等现实困境。因此,我国大学校长遴选的现实抉择,需要健全法律支撑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重塑学术自觉意识,提升大学内部群体的话语权;需要完善校长遴选标准,提高大学选帅的科学化水平;需要建立大学校长职业追求及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确保校长治理大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去行政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改革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是高校克服行政化倾向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从大学的组织特性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改革的思路,并分析了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改革需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坚持校长遴选制度是哈佛大学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哈佛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源起于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遴选制度由遴选主体、遴选标准、遴选程序等构成,有助于大学制度的民主化和大学校长的职业化。适时适势借鉴哈佛遴选校长制度,将有助于我国民办高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卓越的大学校长,在美国高等教育史学界这个阶段被称为大学校长"巨人时期"。这批大学校长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美国现代真正意义大学的基础,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时至今日,他们的治学理念和办校实践仍然为高等教育学界所称道。本文通过对美国巨人时期大学校长时代背景、构成、职责、功能、遴选、任期等相关因素的分析,以期对巨人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学校长们有一个真实的阐释,并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治校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美国大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地给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美国大学校长作用的对象:发展理念、学科专业、多元生源、新兴技术、社会公信等大学组织的变化;大学校长自身职业发展的困惑:遴选机制、多重角色、个人自由、职业风险;大学校长应对职业发展的策略:入职的准备、工作的策略、卸任的智慧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对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发展启示:能够在任职前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任期中能够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卸任时能够有充足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公办高校纷纷制定章程,研讨成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的可能性;民办院校则面临着分类管理以及相应的治理方式的选择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在董事会领导下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股份制院校,这所院校的股权结构的演变、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董事会职能以及股东会、董事会、院长之间的关系和这所民办高校成功处理相关治理问题的经验,为讨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在任期上存在明显差别,原因在于两国大学的自治传统、校长产生方式和内部领导体制等方面.研究表明,较长的校长任期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延长我国大学校长任期,改革校长产生方式并完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4.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视教师选聘程序化、薪酬体系完整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及青年教师培养等,指出这些经验对我国有着启示作用。阐述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坚持目标导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教师选聘标准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等方面应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既是保障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战略性架构来推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构建新型学者共同体实现模式、界定"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分工机制、剥离非学术型行政岗位负责人的职称头衔、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等,以此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高校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屹立于西方高校之林。办学模式的创新是美国高校的魅力所在。美国高校的办学模式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是,我国必须发挥人事、学术、学院管理等体制创新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构建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开展重德、创新、社会适应力"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优化高校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郭荔宁 《职教通讯》2012,(13):43-46
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表明,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成人教育特性的开放办学机制,是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弘扬终身教育理念,培养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选择。由于社会环境和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自身因素的双重作用,使得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梳理开放办学机制构建的内涵蕴意,包括开放办学机制构建的理论支撑、内涵要素和具体的行为构架。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explor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a working concept that promotes a more in-depth discourse on the implicit illustrations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Drawing on the logic model, we explor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and examine how the concept of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o be perceived, challenged and negotiat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value perspectives. The historical logics, social logics and value logics contribute on unveil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suggested that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explicitness.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s subject to offer a platform where expect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elabora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seeks to offer an insight in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