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智能媒体时代,网红城市打卡成为一个显著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身体"为面向,研究打卡行为中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主要从身体的物理位移与媒介位移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介驱动下的个体感知如何建构人与空间、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而改写了身体的意涵.本文认为,打卡中身体的物理位移是表演而非书写的参与式城市感知具身实践、打卡中身体的媒...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阅读史中的听觉浮现,从口语时代的公共朗读到数字时代的有声阅读,挖掘有声阅读的传统基因.阅读关乎意义,本文从具身认知视角探讨有声阅读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有声阅读的具身体验影响着读者的意义建构,基于身体的阅读行为形成对意义的把握、感知和阐释;另一方面,从身体意向性到具身化记忆,阅读行为发生了转义,读者在公共的听觉空间中实现阅读意义的共享.有声阅读是对阅读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唤醒受众的阅读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对推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聚焦“屏”这一深度嵌入当代社会生活与主体建构的媒介。研究旨在通过后现象学的研究路径,从“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关系图式出发,对一个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屏幕及其与身体、社会的动态关联进行阐释,以期为“屏”的研究寻找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界面性媒介物,屏幕通过与身体具身化的诠释关系、背景关系与它异关系,将自身演化为数字化时代的“元媒介”。同时“,屏”作为数字时代进入社会的界面,在此过程中借助对特定对象的再现、聚焦与遮蔽,建构了一个隐含着视觉结构与视觉秩序的屏幕框架,并进一步转化为了基于媒介物的新型社会规范与秩序。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范式在数字时代的表征实践已呈现出过度化趋势,声景隐喻、听觉文化转向与听觉空间建构成为数字生态语境下技术具身的实践维度.本文针对人类媒介化生存的现实逻辑,探讨数字生态隐喻下声音符码与身体感官、生活世界的交互作用,勾勒出数字音频语境下技术、人、场三者共同构造的听觉文化新时空,表征着技术进化对人性本能的再度回归与平衡.  相似文献   

6.
新传播技术对身体形态的再现使其成为一种与技术互构的产物,也使技术化身体与主体的关系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作为一项专门用于美化图片身体的媒介技术,数字美颜在网络社区深受女性喜爱,形成了浓厚的"滤镜美颜"文化,女性身体所承载的意涵也面临新的延展.基于此,本文从身体理论中真身、具身和化身的理论框架出发,剖析16位女性数字美颜...  相似文献   

7.
技术的强权创造了远程具现的交流即刻性,从而导致了此在被一种割裂感所威胁,引发了对"身体与交流"的焦虑.虽然技术学家们企图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拆解成一系列无关语境的通信通道,实现变异化的"身体归旅",但是远程具现中真实肉身的不在场,使"非言语交流"在不同程度上缺少;"具身性"特征的"触觉"运动消失退场;"大地丧失"后,光速联系滋生的虚无感;以及肉身主体锚定在两个绝对不同的"处境空间"而往不同的世间去存在,因此造成了电子交流的幻想.  相似文献   

8.
孙强 《东南传播》2021,(2):6-10
智能化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与身体逐渐迈向一种共生共在的阶段。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能化媒体时代的一种介质类型,从视觉性的维度去审视技术与身体的共在关系是值得探究的。具身视觉需以物质中介、实践交互、实践构成为概念的向度,从而考量媒介技术与身体性关系。虚拟现实技术的具身化视觉建立在:具身需要技术被看透,视觉意向的延展,视觉界域的限度,视觉经验感知的填补。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觉价值特性表现为视觉情境化,视觉再魅化,视觉含混性,视觉交互性。  相似文献   

9.
陈奥妮 《视听》2022,(2):142-144
媒介成为人类身体的各种延伸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技术也能改变传播方式并影响着身体的存在意义.在传播和身体的关系中包含了许多逻辑.从身体传播的视角看,Live house所构建的传播空间允许观众忘记规训,沉浸参与.在这个传播关系中还包含在场与离场、具身与离身、精神和身体等二元对立的关系,呈现出传播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0.
从实体性、象征性以及功能性三重维度上来看,三坊七巷是以物质空间为依托,象征着闽都文化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记忆之场",其对于文化记忆的延续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当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移动数字媒体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在具身实践的基础上,短视频传播和网络共同体互动成为人们共享文化记忆的新形式.身体、建筑、技术三者共振,虚拟空间和实...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商业直播为主题的网络购物方式发展速度加快,各个学科关于直播的研究讨论也不断涌现.但商业直播活动的火爆不仅是因为人们消费心理的新变化,更与人们身体姿态的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具身参与的视角,借助现象学中对身体议题的讨论,从传播学路径切入该问题,研究直播间用户在商业逻辑下直播活动中身体参与传播的表征与内在原因.考察在直播活动的互动形式中,商业逻辑如何通过视觉场景、玩乐交互、构建身体图式这一系列与身体参与密切相关的活动完成商业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2.
具身传播为研究新媒体对人类存有的价值提供了新视角.抖音作为一款短视频社交软件,吸引了广大素人用户的身体参与,并日益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本文着眼于抖音App的社交属性与具身属性,基于存在现象学的具身互动理论,试图从"社交平台再造"和"身体参与叙事"两大方面,探究抖音这一全民级应用如何通过具身构成人类新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及其对人们身体观念的相关影响.最后,总结分析了抖音平台对社交空间和身体经验的规训路径及其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袁媛 《传媒》2021,(22)
从口语传播到印刷文字,从电子媒介到移动互联,不同时代下的核心媒介在发生改变,继而在技术主导下带来了信息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变化.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借由新旧传播模式共同建构起了新的传播格局,其中前数字传播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传播经验与文化依旧在当下得到延续发展,并在社交媒体土壤培育下衍生出新的业态.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交流手段,数字文化时代的口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即交互界面能够触发更多的主体,而口语以其整合性特征推动了不同主体间的多维互动.这种交互模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主体之间,能够增加社会互动,同时可以跨越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拓展了口语传播的达意空间.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切入点,研究其现实样态、本质特征、外因逻辑、内因呈现以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代认知科学革命的影响下,身体范式为档案展览提供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效果。文章基于“离身困厄”到“具身体验”的转变,揭示了具身性档案展览的运行机理,并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的“身体、环境、认知三位一体”的逻辑理路,提出建构具身性档案展览应注重受众的具身性体验以及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重视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入、关注受众自身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升档案展览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主流传播学对于“身体”的研究,主要强调身体背后的意识和话语实践,而往往“遮蔽”了对身体本身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去身体化或离身理论的研究范式在以移动传播为主导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以“媒介:身体的延伸”和社会空间理论重新思考具身传播的必要性,并且探讨了关于具身与具身化的具体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下表现为有限的具身,而当下移动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具身已经进一步发展为具身化。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21世纪人文与科学交叉、学科走向交叉融通与协同增益的新趋势,满足知识生产主体与知识消费主体的高新复合性价值需求,人文学报的编辑作为传播主体,亟需采用认知路径提升思维建构水平与价值判断能力.其中,首先需要借助具身体验来扩展和深化感性经验与本体知识;其次需要借助具身预演来整合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概念范畴,贯通表象-概象-意象思维三元时空;再次需要借助具身映射来建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相统一的本体意识系统,借此提升自己的理念创新能力与意象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2,(1)
元宇宙是用户以数字人形态进入虚拟空间活动的一种场景,是从小说想象延伸至产业的概念,正在被设想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认为元宇宙是典型的具身传播,是基于VR应用基础上的游戏与社交深度融合的场景再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具身传播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三个演变阶段:感官的"看得见听得着"、触觉的"感受到"、意识与身体的"想得到摸得着",而元宇宙就是第三个阶段的大脑意识带动身体融入虚拟空间的场景想象;并进一步从空间、时间、规制等角度分析了元宇宙不是一个虚拟的伊甸园再造,以及如何看待人与元宇宙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