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社群化趋势明显,加速了以趣缘、情感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圈层的建立.哔哩哔哩作为中国最大的亚文化网络聚集地,为以ACG为主的亚文化发展提供空间,圈层文化较为成熟.但随着圈层细分愈发精细,受众圈层意识突出,各圈层普遍具有排他性,特别是小众的亚文化圈层同其他圈层的交流严重受阻.哔哩哔哩以"固圈""破圈"两大策略为核心,固守圈层文化精髓,建构圈层成员认同,延伸圈层文化内涵,以接近传播受众的兴趣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李健  曹莹 《东南传播》2021,(2):69-71
影像载体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及文化传播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价值。随着数字影像技术与新兴媒体在非遗多元化保护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文化圈层的概念也延伸到了非遗影像传播领域。基于圈层传播的视角,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学者观点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将受众圈层对应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植入型,在探讨了"非遗热"背后的现实困境及认识误区之后,从良品守圈、爆品破圈、新品出位三个维度对非遗影像的创作提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时代,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舆论圈层化现象愈发凸显。然而,圈层化对网络舆论而言是把双刃剑。在现有的理论、技术与运行逻辑下,一方面,技术赋能的圈层化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圈”“层”并行的传播路径,且不断衍生出了圈层舆论、圈层传播,以及圈层文化等新的圈层形态;但另一方面,圈层化也诱发和加剧了对抗性网络舆论等乱象,冲击了既有的舆论生态。对此,本研究建议从自律与他律的双维视角出发,在遵循和完善制度规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互联网平台内在活力,有效发挥政府主体间性作用,不断尝试构建网络舆论圈层化有理、有效、有序传播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推动了依靠兴趣、职业、年龄等集结的"网络圈层"的产生。其中,"饭圈"这种具有严密架构和内部规则的网络社群,对网络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至拥有了掌控舆论风向的能力。而在治理其乱象的同时,饭圈"圈层化"传播模式中组织化、高忠诚度、高创造力的特点有一定可以汲取的价值。本文以立足于饭圈的圈层化传播,探究其中值得"提纯"的价值,尝试为主流媒体更高效、有力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胡皓雯 《今传媒》2023,(10):113-116
算法推荐技术的诞生,改写了固有的时空结构与文化规则;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网络空间中逐渐形成了共享文化经验的“虚拟社区”,并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圈层结构;通过算法推荐机制的正反馈模式强化圈层壁垒,小众文化构筑起与大众文化不同的文化秩序。在近年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二次元、国风等小众文化,以“流行文化”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本文以《只此青绿》破圈传播为例,从其成功“破圈传播”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旨在为小众文化探索出一条突破圈层壁垒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与大众文化互融共生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传杰 《传媒》2016,(24):75-77
"互联网+"背景下,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日益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其产品推送方式也更加视觉化、个人化.但移动网络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流行音乐的规模化传播效果,自媒体平台的推送式传播与用户的个人化音乐需求存在错位.流行音乐应借力于自媒体文化集群效应下的精准化分众传播、圈层扩散传播,以便更有效地拓展自身的受众市场,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时代,豆瓣小组作为亚文化圈层的汇聚地,正不断“出圈”。本文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研究对话理论视域下亚文化圈层的热点传播现象,具体探析亚文化圈层热点传播的特征、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并以此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制定与时俱进的宣传策略.近年来,主流媒体尝试对"饭圈文化"收编,并借鉴其应援文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进行创新.主流媒体的转型探索开拓了舆论空间,但同时也遭到质疑抨击.分析主流媒体"饭圈化"策略的深层逻辑和表现特征,反思主流媒体该如何在不失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基础上做到传播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当下粉丝实践早已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而破除传统"狂热无脑者"的刻板形象,逐渐向积极的意义生产与共享者角色转变.而粉丝在探寻"破圈"的行动中,延续了意义盗猎与情感性联盟特征,以进一步获得自我表达与价值输出的权力.本文以游戏IP电影《征途》为例,考察游戏粉在参与电影生产过程中的"破圈"行为.粉丝的积极参与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突破圈层且进行文化输出的新渠道,但由于商业电影,普通观众与游戏粉圈的意图与倾向差异,以及文化圈层的潜在等级性使得这次行动未能成功,粉圈"破圈"仍在征途.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兴起后,综艺节目内容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观众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综艺节目在历经大众文艺到垂直细分的内容演变后,其价值重心从“意义生产”转向“关系激发”。聚焦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势必要突破圈层禁锢,通过内容深耕激发圈层内部认同,以话语拼贴拓展圈层文化的传播场域,在保持圈层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主流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圈层文化的特性与传播渠道的选择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圈层理论"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类现象的解释与指导.城市是圈层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辐射范围.以主城区为中心,最近的外围是城乡结合部,再向外扩散便是广大农村.既然是"圈",便意味着外围的向心力.因此,农村圈层的文化发展并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以主流的城市文化为圆心,不断地增加发展中的向心力,形成宏观上的有各自特点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13.
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现代传播能力构建和重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两大难题,而这都需要通过"破圈"这一利器来破解。在现代传播能力构建方面,亟需突破之前"精英传播"的旧圈层向真正的"大众传播"新圈层转型;在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再造方面,从传统"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向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2):48-58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的有效传播中,传受关系并不是发散和非对称的,而是具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层级对称性,形成一种趋同和趋近的"话语流动圈"。这种话语层级并非基于实体性或线下性的社会因素,而是基于线上性和准虚拟化的话语特征。在有效信息流动中,受众最有可能对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传者进行反馈,传者得到的反馈最有可能来自和自己的话语层级相近的受众。对传-受者的话语层级基于线上活跃度、互动性、影响力的定量检验和分析显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现象,在所考察的媒体样本中是存在和显著的。社交媒体研究需充分重视传受关系和传受结构中的"话语圈层"效应和机制,以及在这种结构背景下的信息流动有效性和话语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5.
微平台已成为当前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而社交媒体环境下衍生的"圈层"文化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互方式,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论文应用圈层裂变机制,从定义用户圈层、构建用户画像、优化传播内容、触发传播引擎四个方面对档案信息微传播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应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信息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嘉卓 《传媒》2021,(18):76-78
当下的传播生态随着互联网区域性流量与粉丝数量增长变缓,原有的圈层化、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精准式传播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跨入其他圈层去获取新的粉丝,"出圈"传播成了目前比较热的传播现象.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应当抓住"出圈"的契机,从内容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升内容产品的需求维度,多生产具有跨领域、多元化的内容产品,在利用爆款产品"出圈"吸引用户的基础上,利用新兴技术为融合生产持续赋能,并结合多平台的传播特点,构建出新的用户圈层,实现更大领域的覆盖.  相似文献   

17.
梁念辛 《视听》2022,(3):46-48
现今我国的虚拟偶像发展正在实现由消费符号走向文化载体、由边缘走向主流的转向,逐步褪去"小众化"的标签.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包括圈层壁垒难破、泛娱乐化在内的困境,对其实现破圈传播造成阻碍.对此,需要结合融媒体整合性、交互性的特点,从平台联动搭建全媒体矩阵、打造差异化IP以及契合主流价值观三方面发力,只有在平衡娱乐...  相似文献   

18.
刘颖 《中国记者》2021,(2):32-34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把握网络话语权,打破圈层、进行跨界传播,是各级各类媒体面临的重大问题。新京报2020年在内容、渠道、运营、功能、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以新京报2020年"破圈"传播为例,探讨传统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强化内容产品、推进创新表达、承担媒体责任,从而弘扬主旋律和壮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王薇 《视听》2022,(4):167-169
小众圈层文化在中国古代已具雏形,新媒介的出现为小众圈层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借助新媒介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交互性,热衷于小众文化的群体得以在网络场域中快速聚集并形成圈层.小众圈层文化具有封闭与开放的二重特性,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建立起独特的内部秩序与话语体系.小众圈层文化在满足圈内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饭圈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迫切需要多元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文化区隔为理论基础,从新媒体环境的传播视角出发,通过考察新媒体环境生成的偶像异化、粉丝非理性、群体极化三个饭圈文化特征,着力发掘饭图文化造成的情感模因、圈层争夺、技术支配三个文化区隔特征,并提出破解区隔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