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G时代的AI、大数据、云计算、AR/VR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持续动态地解构和重构着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是数智化赋能下媒体深度融合后"万物皆媒""价值互联"的传播体系,是技术逻辑驱动下从初始的简单"叠加"升级演化为深层次的智能"互嵌".本文系统梳理不同视角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从内容、媒介融合、参与者和信息链接...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语境下,过去主流媒体"高大全"式的话语体系面临着解构和重构。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关键,其最终落脚点是能否讲好故事。从传播的"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对谁说(Whom)"四个要素出发,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叙事主体形象化、话语体系故事化、传播结构立体化、阅听对象定向化。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在本质上是客观世界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与全息化重构,具体表现为行业间海量数据的跨界融合以及行业内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可以理解为符合大数据思维模式、理念和精神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为和业态.本文分析了学术期刊自身与生存环境的离散化、数字化解构和全息化重构,探讨了学术期刊大数据出版的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21,(1):4-5
什么是深度的媒体融合形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那么,什么是深度的媒体融合形态?这需要从全媒体传播生态层面进行分析与理解。结合互联网发展加速重构媒体格局的新形势,从系统论视角审视,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当由新型主流媒体/网络平台、数据/内容、传播者/服务者、用户/群众等要素构成。与此前相比,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没有太多改变,但是重心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廖卫华 《新闻前哨》2022,(24):15-17
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度融合发展既是中央要求,也是顺应新时代新趋势下媒体发展的主流选择。法治媒体在不断重构的媒体格局之下如何找到自身优势,准确定位,以“不变应万变”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几家重点法治媒体特别是《民主与法制》社融合发展的探索,就法治媒体如何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机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也是媒体融合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媒体融合正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着传媒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权力重构的新媒介生态,同时媒体融合语境下的传媒产业变革和演化过程也在影响着媒体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几乎所有媒体新闻人都意识到了数据驱动未来的时代已经来临,近两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数据新闻"、"VR和AR虚拟现实"、"无人机报道"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传媒领域,继大数据之后人  相似文献   

7.
崔妮 《传媒》2015,(23):38-39
大数据时代下,为增强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湖北卫视推出"TV+"战略,注重品牌打造与内容出新.一是用"TV+"重构内容生产,增强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用"TV+"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用"TV+"拥抱"互联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TV+"的动力与活力.在这些思路的引领下,笔者结合湖北卫视"中国心、世界观"的定位,以《如果爱》第二季为例,谈谈该节目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徐伟 《传媒》2023,(19):33-35
大数据对电视媒体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数据赋能”为视角,全面分析大数据对电视新闻内容生产、市场预测和生产链重构这三个方面的意义,指出大数据赋能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本文认为,电视媒体深度融合要从用户管理、节目制作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大数据的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好数据赋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年会是全国新闻界的重要学术盛会,是传媒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年会以"媒体深度融合与大数据"为主题,回顾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19"4·19"等重要讲话以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新经验,将助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向深度融合跃进.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重构着新闻的属性和传播方式,并衍生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盈利模式.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分支,融媒体生态中的广告传播策略在理念、架构及内容方面正被全面解构,文章通过中美两国的广告传播的案例比较,总结融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异同及主要特征,同时为我国广告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婷 《今传媒》2016,(1):154-155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产生巨大变化.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了观念老化、方法僵化、功能退化等问题,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体制机制、人力资源、考核培育等方面为高校校园媒体融合提出建议,认为高校网络传媒生态在重构内容生产模式和流程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从"内容为王"向"平台为王"、"关系为王"、"智慧为王"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融合创新、智能传播、思维革命、价值重构已成为传媒业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形成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催生新内容和新服务,跨界融合和开放合作成为媒体融合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勃兴重构新的时空和媒体景观,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来说,媒体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武汉大学近年来开展的"微宣传"工作为例,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四个维度探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新闻舆论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媒介生态被不断解构和重构,刺激着电视节目创作环境的持续革新。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路径与方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与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策略,成为所有广电传媒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基于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有好物》栏目实践经验,从节目内容创新化、传播销售手段多元化、节目发展产业化等方面,浅析地面频道电视节目产媒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颠覆了传统新闻业已形成的传播方式、传播关系、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本文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载体、新闻内容生产、新闻受众等的重构和基本规律,认为强化媒介与人深度交互的思维,才能将媒体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介简单相加的"浅融"推向技术与人相互影响的"深融".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腊子口”.他还说,“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这个讲话把“中央厨房”拉回到了媒体人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17.
2023年,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进入第十个年头。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5G、AI相关智能技术驱动下,媒体融合正进入智能升级快车道。“十四五”规划对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方向作出明确指示: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以内容建设、先进技术、创新管理为根本,打造具有组织力、传播力、引导力的全媒体传播生态。生态重构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转型的重中之重,在传播媒介泛在化、传受关系多元化的趋势中,紧紧围绕以“智”赋能,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版图中找准坐标,打造公共议程设置、舆论引导能力,实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重新构建传媒产业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纸媒陷入传播形态被颠覆、阅读需求被弱化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传统纸媒依靠移动互联新媒体平台扩展自身内容已成趋势,战略转型正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格局和生态。伴随着不断的解构和重构,传统纸媒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被互联网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所代替,全新试探并建立一种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形态范式,成为当前纸媒转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融合挺进深水区的当下,新型主流媒体如何重塑舆论传播格局、重建传媒底层逻辑、重构融合技术基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实施纸媒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融合战略,全力打造重大新闻传播平台,上线潮新闻客户端,在推动深度融合、创新“流量说话”新打法、构建一体化传播生态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