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精卫扩大会议派是一个由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桂系李宗仁和西山会议派为壮大反蒋声势而组成的临时组织。这一派别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政府,对此,学界已有研究;二是以孙中山的遗愿为圭臬,召集国民会议,制定约法。《太原约法》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这一约法仅仅是理论的产物,客观地讲,有其特点也有疏忽的地方,终究是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2.
有关"约法之争"事件的起因,蒋介石与胡汉民的权力之争说或理念之争说等都未能较合理地揭示该事件的原委。中原大战临近尾声时,蒋介石发出江电,并非针对胡汉民,而是意在借国民会议与约法争取社会舆论和精英的支持,压制那些仍在地方半割据的军人可能的反叛与异己文人政客的抗争,增强政府约束这些人的权威。蒋后来还认为,制定约法有助于中国的废约谈判。胡汉民反对制定约法,起初意在维护其宪法观念、权威和颜面。而蒋执意要约法的举动,引爆了积压在胡心中的对蒋凡事自专的长期不满。此后,胡还怀疑蒋要利用约法当总统,因之更反对制定约法。"约法之争"最终以胡汉民被软禁而收场。它不仅间接导致了国民政府原有体制的改变,也促成了新的反蒋局面形成。而该事件之所以能加剧蒋介石与党内外一些势力的矛盾,与中原大战后南京政府的政治整合策略失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主持制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施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和颁行,是中国制宪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笔者所见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两部《中华民国史》,于其在临时参议院通过的时间或语焉不详,或注释有误;而那部治民国史者案头必备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在收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却对其通过日期做了不准确的说明,或有必要做一辨正。  相似文献   

4.
一“国民会议”的提出“国民会议”的口号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从1920年直皖军阀掌握北京政权后,将黎元洪驱走。1923年10月,曹锟贿选当了大总统。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揭露军阀统治的反动性,指出无论“拥黎、拥段、国会南迁及制宪、团结西南及联省自治、借助列强等解决时局”的观点及希望都是错误的。并指出“在北京之国会已为封建军阀的傀儡,国民已否认其代表资格,只有国民会议才真正代表国民,才能制定宪法,才能够建新政府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基础教育面临难以自持的危机。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报告:变革教育的17条提案》报告中明确指出:“现今日本的教育正处于巨大的歧路”,“濒临难以自持的危机”。这种教育危机的一个突出体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临时约法》的倡导者,《临时约法》的主要精神贯穿着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孙中山以《临时约法》作为思想武器、法制武器,和袁世凯的专制、复辟作斗争。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先后6年的"护法运动"。以维护《临时约法》作为斗争形式,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生平活动中占十多年之久的历史阶段。文章从中国国情角度探讨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动机、主要过程、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孙中山最后认识到"护法"解决不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7.
郭呈才 《历史教学》2006,1(12):22-27
"临时国民会议"和解方案一经提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便识破了袁世凯独揽政治重建权的真实意图,灵活又不失原则地坚持基于自身召集"临时国民会议",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共和代议制度.在考辨史实基础上,本文纠正了在近代史学界长期盛行的两个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8.
王雷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1-105
1916年袁世凯帝制覆亡后,北洋政局有向和平发展的可能,实力派和非实力派在约法问题上的反复争论,反映了这种走向。国民党、进步党急于分享反帝制果实,一味要求无条件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琪瑞为实现南北统一而作出让步,《临时约法》再次恢复。  相似文献   

9.
应该让不同年龄的儿童都知道父母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违背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父母应考虑:①孩子充分理解约法及违背约法的后果,并具有执行约法的能力,②一旦违背约法,所负的责任应该一致,不能时而放纵时而严厉;②处理棘手问题时,父母态度要和蔼可亲,启发孩子对  相似文献   

10.
“临时国民会议”和解方案一经提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便识破了袁世凯独揽政治重建权的真实意图,灵活又不失原则地坚持基于自身召集“临时国民会议”,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共和代议制度。在考辨史实基础上,本文纠正了在近代史学界长期盛行的两个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1.
1916年3月“洪宪帝制”取消至7月《临时约法》恢复之间,南方护国军同北洋系围绕中央权力归属问题——袁世凯退位和总统继任、约法恢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护国军在依据约法坚持袁世凯退位的基本立场下,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同北洋系领袖进行谈判,在总统人选黎元洪之外又提出了段祺瑞;北洋系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为了维持自身权威和政府的运作,进行了对内整合和对外斗争、妥协,最终恢复《临时约法》,形成了“黎府段院”的暂时稳定的权力格局。各方势力间的谈判与调整过程,体现了民初军政官员对约法、权力与国家秩序的不同考虑;而在野文人对此问题的态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背景,更从另一角度显示着法律与实际政治运作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各界对秩序的普遍追求。  相似文献   

12.
辛亥首义的业绩,足可垂之青史的,除了党人打响推翻专制帝制第一枪,还有建立湖北军政府,制订、颁行鄂州约法(全称《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在中国乃至亚洲率先实践共和宪政。两者一破、一立,堪称双璧,并辉千秋。  相似文献   

13.
1920年至1924年的联省自治(简称联治)运动,湖南推行最早,时间较长,在全国引起的反响也较深。本文试就湖南联治运动加以评介,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湖南联治运动的由来民国成立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通过临时参议院制订的一部具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临时约法》,曾有约束封建专制独裁的作用,遭到袁世凯的反对。他悍然撕毁了《临时约法》,解散了依据《临时约法》所成立的国会和所起草的《天坛宪法草案》,另外召开所谓约法会议,制订一部有利于他专断独裁的《新约法》。并借此由总统登上皇帝的御座,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  相似文献   

14.
《鄂州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个具有根本性的法律文件,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崭新篇章。本文拟就《鄂州临时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思想、制定经过、基本内容、意义和局限,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寻求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中,借鉴并批判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独创了五权宪法学说,作为与其三民主义并列的指导思想。但是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同盟会为主体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未了解和接受五权宪法,不但组建了三权分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且制订了与五权宪法相背离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虽然使中华革命党再次打出了五权宪法的旗帜,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却又要继续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之作为"批判的武器"。随着护法运动的一再失败,孙中山也在对于临时约法进行"武器的批判"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与临时约法的关系,历时10余年。他通过对于临时约法的扬弃而完善起来的五权宪法学说,虽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难免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对于当时和后世,仍有思想武器之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99年4月底,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新领导班子组成。新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讨论,首先出台了领导班子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对领导班子成员的约法五章。我们制定的领导班子的奋斗目标是:政治坚定、勇于改革、廉洁勤政、团结务实、精干高效。我们制定的领导班子成员的约法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帝制自为闹剧,自开场至败亡,段棋瑞始终是一个对事态发展颇具影响的重要角色。以往学界关注的重心多在段棋瑞于袁死黎继这一转折时刻的态度与作用,而此之前,段祺瑞面对举国上下多方依据《临时约法》解决一切的呼声,曾致电伍廷芳,就废弃袁记《约法》而复行《临时约法》提出数端难行之缘由,询其意见。伍廷芳长电复段,为其详解法理,剖析利害,且直陈具体操作办法。袁世凯败亡后,经过多曰延宕,段褀瑞终宣布复行《临时约法》。这其中除了举国大势的推动种种,此前伍廷芳那一番释疑解惑的思想工作,或亦不应埋没。  相似文献   

18.
《临时约法》的革命历程1912年3月11日,由南京临时政府正式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为着唤醒人民,为着争取自由和彻底民主的制度”而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并且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项重大成果而载入史册。《临时约法》的诞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年斗争的革命产物,同时又为当时革命情势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所制约,因此明显地打上了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蔡锷在京师的任职情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考证,蔡锷在京师先后担任的职务是总统府军事顾问,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会会员,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会代理会长,参政院参政,将军府昭威将军,经界局督办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  相似文献   

20.
统观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他十分关注冀东的革命和建设。他发动了辛亥滦州起义,两次亲临唐山考察,提出建设北方大港的设想,支持唐山国民会议促成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