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终于有了一席之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近三十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学的要求。1992年和1996年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得更为明确。现在供实验用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文...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终于有了一席之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近30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学的要求。1992年和1996年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得更为明确。现在供实验用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其中高二全为文学作品,高三文学作品课文占三分之二。这给我们的信息是:中学文学教育已经有了它应有的地位,中学文学教育将从此走上正确健康的轨道,发挥其语文教学中应当起到的重要作用。(二)中学文学教育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功…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实施和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关人士将目光聚集到了文学教育上。一个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语文教学改革热潮正在涌动。然而,面对这个新的形势,许多第一线语文教师,对如何理解文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文学教育等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学文学教育的局面获得了深刻改观.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近三十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要求.1992年和1996年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此提得更为明确.现在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已上升到课文总数的60%.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中学文学教育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正在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学文学教育的局面获得了深刻改观。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近三十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要求。1992年和1996年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此提得更为明确。现在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比例已上升到课文总数的60%。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中学文学教育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而且正在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一、目前中学文学教育的功能1.在双基教育的基础上,文学课教学比其他文体的教学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至今终于有了阶段性成果: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调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在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7.
名著课程     
国家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中学生课外文学著作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这套书目中中国文学名著14本,外国文学名著12本,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深信,“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的出版,对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丰富想像力,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向社会和学生推荐读书目录是我国教育的好传统,最早的推荐性的读书目录见于敦煌遗书中的《杂钞》,有21目、共25部书,所选书…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改革的日渐深入,文学,这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被摆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教育部重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要加强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60%;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文学性作为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已经非常明确。  搞好文学教育,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是在语文题海中成长起来的,是在与“ABCD”格式化试题的较量中学习语文的,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和新世纪颁布的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使得中学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几年来,讨论中学文学教育的文章、实施文学教育的实验络绎不绝。但笔者认为,尽管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升学压力的笼罩下,文学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宜从文学功用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的思路江苏陈其俊,葛乃宏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属于文学作品的课文占了基本篇目的绝大多数.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同时,无论从生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发展形象思维的角度来讲,文学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的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和新世纪颁布的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使得中学文学教育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热点。几年来,讨论中学文学教育的文章、实施文学教育的实验络绎不绝。但笔者认为,尽管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工作在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全社会对语文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自然也涉及到对中学文学教育的关注。1999年,教育部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教材也随之作了调整,文学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毋庸讳言,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中学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急功近利,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以人文性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教育的痼疾仍然存在,教学中虽然涉及到一点“文学教育”,但也往往是抽去了灵魂、意蕴和滋味的文学知识、文学技巧和文学理论的传授,而随着学…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鉴赏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将“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并列提出,从2000年开始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鉴赏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开始增加。文学鉴赏教育,是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为目的的教育。常常有人把文学鉴赏和阅读文学作品混为一谈,其实,文学鉴赏虽然离不开阅读文学作品,但是,仅仅一般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文学鉴赏。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语文工具论思想,其后即是“文革十年”,再然后是新时期,直到1990年左右有人发出语文人文论的呼唤。我们将这一段时期视为文学教育的低迷期。  相似文献   

15.
潘涌 《教书育人》2000,(21):16-17
文学教育的缺席长期以来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大遗憾。它使语文教育内涵贫瘠、审美品位下降;人文精神流失,以致近年来人们不断感叹现行的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悲哀”和“学生的桎梏”。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充分吸纳了语文教育界的新观念和新思维,力矫此弊,重还语文教育以鲜明的文学性特色,从而成为教育转型、世纪转换之际文学教育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一,关于文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新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又因为文学鉴赏的基本对象是充满高雅情趣、诗化语言和拔俗理念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语教育界的文学教育观朱绍禹文学教育在日本也是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战前,日本的国语科曾有过侧重文学教育的历史,战后初期又有过《言语编》和《文学编》分册式教材编写的尝试。但经过多次修订过的《学习指导要领·国语科编》(语文科教学大纲)却...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引起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使之持续升温。2000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新大纲与课标的变化,使文学教育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把文化文学经典内容明确列入考试范围。这是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新要求,是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忧虑、反思与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使中学语文教学回到语文本位上。事实上,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文学名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1986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要求,结束了近30年中学语文不提文学教育的历史。自此,文学教育在众说纷纭中重新登上语文教育的舞台。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编教材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数量,对中学文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人文价值,因此,文学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探求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健步进入文学的殿堂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就高中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抛砖引玉之效。一、文学作品教育的现状研究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