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在编辑整理《六经》的过程中,首创了一系列编辑体例和编辑方法,其中他提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编辑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具有理论形态的编辑思想的滥施,至今仍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这里,我就通过分析孔子整理《六经》时的各种相关因素,阐明他提出这一编辑思想的渊源。人们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其既定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系。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编辑思想,也是该现象的反映。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很多,而且源远流长。据说在三皇五帝时候,我国就有了最早的书籍,就是“三坟五典”。孔颖达疏引《尚书…  相似文献   

2.
开拓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先河是孔子除哲学、思想、教育之外。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他编辑、整理了《周易》、《春秋》等《六经》(《六艺》),并有科学严谨、“述而不作”、“微言大义”等特点和态度,形成传统特色,对后世几千年以至当今影响极深。当然,古今中外学术界对孔子整理《六艺》一说也有置疑、否定等观点,为进行论证,笔者查阅古今中外大量文献资料,参阅了名人大家之观点,认为孔子整理文献资料一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自云“述而不作”,然而,其核心思想并非通过“述”的方式而建构,这与后世依经立义的话语建构方式迥异。《论语》载录孔子论及六经的言论很少,孔子的核心思想不是从经典解释中得来,其学说的建构,是在面对现实政治、社会、自我等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是从其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得来,在与弟子的交谈中显现,经弟子的记录与编纂而得以确立,具有脱离经典、独立思考、自建法言的特征。《论语》中的孔子是思想型的宗师,而非知识型的学者。孔子从自我认知、自我期许走向普适性的理想人格追求,其“仁”与“知”互补的人格构成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贯之的方法是以“观”为基础的“思”。孔子“语”的特质是思想,是问题指向,“语录”具有思想建构的功能。纂辑语录是儒家思想建构及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孔子“温故而知新”是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真理性概括,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孔子思想的形成就是他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是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统摄了孔子对待整个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他是通过言说“为师”的具体事实来阐发其认识论的一般。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自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处皆注篇名)《论语》这部书是由他的“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编成的,并非出自他本人之手。孔子毕生主要从事了两项实践,一是对三代文化遗产的整理,二是教育。对他的认识,也只有基于他对这两项实践的观点、态度和方法,亦即基于《春秋经》的“微言大意”和《论语》要旨之上了。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孔子为什么重实践,轻著述,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他  相似文献   

6.
礼乐文化是中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是整个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结晶,孔子无疑是对礼乐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众多人物中最为光辉伟大的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孔子提出的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最完整,最基本古典阐释学命题,影响了我国古代阐释学的命运走势。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述而不作"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虚治学的态度;述而又作、以述为作的诠释建构的方法;重述轻作、以作维古的因循守旧的理念.孔子"述"与"作"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慧宇 《学子》2014,(7):3-3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其中“述”是指传述旧闻,“作”是指创作。该句的意思是只阐述而不进行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有人说孔子复古,有人说孔子保守,也有人认同孔子是改良主义者,但他的改良是“以复古为革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再走失却不自知,一再迷路却固执认为那是太阳的方向。回观语文教学,亦然。  相似文献   

9.
就教育而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创造了许多适合于自己民族形式的思想学说。其中最具创新精神的部分集中在先秦、宋明和近代几个历史时期。在先秦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无疑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次难得的“高峰期”。各家各派凭借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竞相提出各自的教育理论主张。以儒家和墨家为例 ,孔子虽声言“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但他绝非泥古不化 ,而是“温故”以“知新” ,在“复礼”的旗帜下创立了充满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新学———“仁”学。与孔子过于谦虚的态度不同 ,墨子则明确主张“述而且作” ,…  相似文献   

10.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①,且又欲“无言”②。但身为人师,欲做到“述而不作’惕,而欲做“无言”则难。对于学生所提的各种“问”,孔子不能不“答”。而正是在这种“问”“答”中,其思想得以凸现出来。因此,离开问答这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无从把握住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②,但“仁”的实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一实质最集中的表述是什么?学术界则众说不一。笔者以为,就《论语》这一作为研究孔子最真实可信的文本看,孔子确实很少直接地“论述”仁是什么的问题,但却有许多关于仁的“问答…  相似文献   

11.
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教育思想十分尊崇传统化教育。孔子对古代化持有非常强烈的同情了解的心理倾向,所以他主要不是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化遗产,而是以颂场的态度承继化传统,试图将自己的努力贡献于古代理想王国的恢复。孔子之后,历代儒生对孔子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冶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易》是“六经之首”。孔子的学说正是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六经”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完整系统,我们必须把“六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孔子的学说体系,才有可能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在“六经”之中,各经都有其偏重之处,《周易》是其哲学总纲,《礼经》《乐经》《尚书》《春秋》是礼乐刑政的原则表述,《诗经》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证之以前人注疏和文字构形规律,揭示了“仁”字与“仁”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孔子“仁”的思想来源于前人,其“述而不作”符合实际情况,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时代,既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也是社会秩序应然建构的时代。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三代”之治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认同,以完成社会秩序的应然建构,既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使命和追求,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动力和机制;既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起点和特点。也是孔子政治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的确立,则不仅在于他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式和态度,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而且更在于他以哲人的眼光和智慧反观历史,不仅实现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突破,而且建构了一个与宗法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相一致,集“道”、“德”、“礼”“仁”、“孝”为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这也正是孔子及其儒家政治哲学思想在汉代以后之所以能够被提升为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孔子毕生致力于塑造一个“君子”的形象,他“述而不作”,是通过自己全部的言论和行为来完成的。从“君子”一词的来历、诸多内涵的构成、整个形泉的特色和相关问题,结合孔子的言行进行系列的探讨,以解读孔子留给后人的“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16.
陈军 《上海教育》2013,(31):66-68
从知识论上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就是他的“述”与“作”。他对“六经”的整理,首先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敬重,以先人之“知”为“知”,这是了不起的。墨家教弟子只习墨经,只注重自家一家之言,养成自家的学者。而孔子教弟子遍学六经,以天下“知”为“知”,所以其弟子各有成就,绝不一律。其次,表现了他对中国先贤思想的应用。孔子的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六经”为孔子所编,或孔子曾编过“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曲折离奇的过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的编辑工作,历史源远流长,两千五百年前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位编辑大师孔子,“述而不作”,编定“六经”,总结了夏、商、周三代文化。公元前26年,汉成帝令刘向主持整理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书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政府图书馆的第一次校书编目工作。此后刘向的儿子刘歆据其父所编的叙录总起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到南北朝时期,编辑工作有发展,出现了象编  相似文献   

20.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