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明文化旅游研究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王阳明心学的突出成就,关于其文学方面的旅游应用研究明显不足。在《阳明全书》和当前关于王阳明诗歌整理本中,可找到42首赣州诗歌,通过解构的方法,可发现在这些诗歌中包含了王阳明所见的南赣景观和民风、王阳明主要从事的活动、诗歌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他的心学体悟等要素,这些要素对于研究阳明文学与旅游的融合有着重要作用,可从景观构建、住宿、交通、购物和娱乐等方面探讨其转化途径,为赣州阳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成就德性,培养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儒家哲学性命一贯的道统思想,从心体立论,以立志成圣为宗旨,把“良知”作为成就德性的先天依据,使其具有普遍性,树立起了他心中的德性观,并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成就德性的路径与方法,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最终成就完满德性,这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应祥针对阳明后学16世纪中后期陷入虚寂和缺乏真实功夫的困境,在晚年猛烈批评阳明心学.特别是其作为阳明门人的身份从心学阵营内部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批评令人寻味.在其看来,王阳明放弃了性善论导致诚敬功夫的缺乏,使天理丧失德性的浇灌,容易使读书人走向功利主义歧途.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观也与爱有差等的传统礼法秩序相悖.分析顾应祥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部分阳明后学是如何向传统程朱理学回归的,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批评阳明良知学的,这有助于增进对阳明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即体即用,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哲学,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气”在阳明心学中地位隐而不显。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阳明心学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由于“气”的客观性,以“同此一气”为基础,阳明的“良知”才不致流于主观臆造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内容,并使其为学工夫有的放矢,理想境界活泼而真实。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哲学是对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思想体系架构,它不仅是思想理论的创造性的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体验的直接描述。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可归结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本体论是其思想学说中的世界观和基础理论。工夫论就是其心学的方法论。工夫论是本体论的具体的展开,它探讨人生宇宙本体的呈现和实现的方法途径。境界论就是其道德修养的目的论,它说明了人生的意义。自得、体验、实践是诠释阳明哲学的三个要素、原则。  相似文献   

7.
唐亮  王薇薇 《学子》2015,(4):68-69
王阳明是儒家近千年来继朱子后又一集大成者,于学术、政治、军事等领域皆有卓著成就。其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将儒家思想推上了新的高峰。如孔子一般,王阳明也是个笃实的教育家,其弟子遍布中国各地,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泰州、楚中、北方、闽粤及黔学、赣学等数个学派[1],嗣后心学更是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形成域外阳明学[2]。由此可证实,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成功有效的。其主张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因材施教等原则也与卢梭  相似文献   

8.
"格物"还是"格心",可以说是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分歧的核心。朱熹解释"格"之义的弊端,在于几乎否定了认识主体面对感知对象之后的主动挑选过程,王阳明则对"格"的意义进行了扩充。朱熹将"格物"之"物"视为"事",而"格心""正物"在阳明心学之中是一组近似的概念,都表达着对主体意向行为的自律调整。在符号学看来,"格物穷理"虽然对应了符号接收过程的开始,却可能在中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内在包含了"正心诚意"两种有区别的符号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生成的"格物"双向过程。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的主要势力之一,就是江右王学;江右王学的核心代表,就是邹守益。邹守益在学术梯队建设、建造书院、刊刻语录、传播心学等方面,对阳明心学做了杰出贡献。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阳明与邹守益无话不谈,将自己的心思与学术主张经常与邹守益分享,并敦促邹守益讲学必须坚守“致良知”路线,从而进一步表明邹守益之于阳明心学的重要地位。邹守益这个案例亦提示我们地域性传播和发展对扩大阳明心学的影响具有特殊且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重在工夫。阳明的学问是从对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限的透悟上得来的,他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他的学说是工夫形而上学,他从工夫出发建立形而上学。虽然儒家的本体、境界、工夫三者是同一的,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则更突出工夫的意义。他的"良知"是人的立命之处,"致良知"是基本的工夫。  相似文献   

12.
蒋介石一生非常尊崇王阳明,他更是以阳明心学为其理论根源之一创立了自己的力行哲学。力行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但在对“行“的判断与定位上,二者则凸现区别。本文力图剖析力行哲学与阳明心学的同异,并进一步揭示蒋介石哲学体系活力顿失,逐渐走进死胡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明书院落成后,毛科延请被谪贬龙场驿的王阳明至书院讲学。这是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开端。席书任职贵州后,继续礼聘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在延请王阳明来贵讲学过程中,席书与王阳明通过书信互动,而相识相知。在聆听王阳明讲学后,席书的道德学问有了巨大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深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且政治上积极向朝廷举荐阳明担任要职。在此期间,席书与王阳明结成了知己和道友,成为阳明心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期间,在琅琊山下传授"心学",追随王阳明的弟子后学中不乏太仆寺人和滁州地方仕宦,他们尊崇王阳明,创立阳明书院(祠),传续阳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着重阐述阳明心学在文学方面对明代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影响。阳明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选择了与唐宋派创作理论联系密切的几个思想要点进行论述。唐宋派与王学后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心学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们后期的文学创作理论与阳明心学的某些思想的精神内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阳明文化是王阳明与阳明学者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阳明心学为内核、以阳明学派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为内涵、以一切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有关的实践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物质遗存为外延。江西是成就王阳明学术与事功最重要的地域,在阳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传承正、遗存多、分布广、影响深等特点;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基础;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可与廉政文化建设、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江西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开发利用、省域内外阳明文化、省内阳明文化与其他特色文化、传承弘扬与走向国际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书院讲会的兴盛与阳明心学的兴起密切相关。阳明心学的兴起对明代书院讲会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王阳明不仅自己兴办讲会,还大力倡导讲会,使书院讲会渐成风气。其次阳明去世后,散处各地的王门弟子后学继承阳明之志,在各地邀集同志,创建书院,兴办讲会,使书院讲会兴盛一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第三,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十分重视书院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文字简练,含义丰富,致使后人对其理解产生了许多歧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朱熹与王阳明之间的对立。朱熹的解释立足于一种主、客对立的知识性的思维方式,易于为人所接受。而与朱熹思路完全相异的王阳明心学,则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阳明心学立足于心物不二、内外合一的哲学观,把周敦颐的"太极"直接解释为"心极",认为《太极图》所描述的宇宙衍生的方式,就是指万物在人的心灵中的显现。无极而太极,太极又复归于无极,是一个创造与消化的生生不息的永远循环的过程。心学的解释超越主、客对立的哲学思想,对全面理解《太极图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教育危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三大命题所包含的丰富而生动的主体性、实践性及有机体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强调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生命哲学,可以为实现真我的教育观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并进一步讨论了王阳明实现真我的教育观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实现真我的教育方案,指明了阳明教育理论在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整体教育危机中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