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然会带来才艺的养成,而才艺的养成也会促进德性的成就;在才艺的培养上,王阳明主张"随才成就"和"素位而行"。王阳明的德艺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大学》与《中庸》的忠实理解,准确领会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哲学情怀,对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具有基础性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儒家思想中是否具有心灵哲学的基本要素?而儒家又是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展开其思想逻辑的?如若把儒家的基于心灵哲学之上的道德哲学情怀视为人们实际拥有的德性、现实地践行的规范体系,那么就会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建构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就会依据主体德性的致思范式和行动模式处理各种实践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德性结构乃是境遇伦理或德性伦理。从类型学视角看,儒家的心灵哲学也属德性论,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康德的德性论似有极大差别,必须从环境或场域寻找这种差别的根源。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情怀究竟有多少要素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拥有?如何拥有?在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性转换中,全面拒绝和全盘接受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和方式。"过度"与"不足"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态度,"适度"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生活与哲学》(以下简称哲学)课堂教学,更应该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哲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迪智慧、成就德性”的宗旨,贯彻“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原则,增强学生智慧,提升学生的境界,使学生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谋求哲学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与儒家的中道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和儒家的中庸之道虽都以德性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因二对德性的理解不同,即亚氏之德性是一种理性,而儒家之德性是一种仁性,故前之中道观重在对外在的客观中道的理性把握上,而后之中道论则重在对内在的主观之“中”(即“未发之中”)的觉解上;前之“相对中道”论意在为主体提供一种可操作的伦理实践标准,而后之“时中”论则意在主体之道德自由的挺立。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伦理道德教育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和谐发展之人的根本。这对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德育目标立足于“本”,凸现成人之道;德育内容根植于“仁”,成就完美德性;德育方法取向于“活”,注重内化与自律;德育过程寓教于“情”,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指出儒家“天人和谐,生生不息”的哲学观点与循环经济的理念一脉相承,目前我国已把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理应从古老的儒家生态智慧中获得启迪,大力传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要件,事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局。当下的学生评价过于重视对外在利益的获得,呈现为一种功利化的实践样态,并表征出学生评价范式的管理和量化、评价生态的功利和无序、评价语言的实体和封闭、评价文化的异化和迷失等问题。基于学生评价的育人本质,反思学生评价实践的功利化,学生评价应当注重唤醒学生追求内在利益的动力,涵养学生的德性品质与德性智慧,从而成为一种德性实践的现实存在。通过对儒家实践哲学、麦金泰尔实践哲学和马克思实践哲学中有关德性实践思想的探讨和反思,学生评价作为德性实践这一命题得到理论确证,其内在意蕴也得到进一步廓清。实现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需要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发挥和彰显学生评价主体的德性品格,动态反思和建构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标准,适切分析和选择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方法,审慎解释和使用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结果,交互生成和转化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话语。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熹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家兼诗人的朱熹 ,以其理学心性论为哲学底蕴 ,主张创作主体内心情感体验与儒家心性义理相结合 ,保持道德人格空灵澄明的精神状态 ,追求自然平静、萧散冲澹的审美境界 ,建构了新儒家诗学思想的情性观 ,并以此情性观作为透视诗歌作品的焦点 ,使他在《诗经》、《楚辞》及许多前代诗人的研究和品评中取得突出的成就 ,对中国古典诗学中诸如“缘情”、“言志”、“六义”等核心观念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教师可以从儒家哲学中寻求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以"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从三个方面论述儒家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首先,"立乎其大者",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问题;其次,从德性之乐阐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再次,从"天人合一"引申到整体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死亡德性是生活德性在死亡情景中的表现,儒家死亡德性论的内容可以其对“大哉死乎”的论证来概括,而其养成方式则是“顺命”,儒家死亡德性论是目的论的,其目标是追求死亡伟大性。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社会的发展。孟庙是纪念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与传承者-孟子的重要场所,其建造过程自然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孟子及儒学地位变迁为主线,以孟庙建设过程与现状布局为切入点,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庙所反映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佛家中观般若同儒家中庸之道相比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从其与佛性的联系上看,它是一种“佛性即智慧”,而儒家是“德性而智慧”;从其以“缘起论”为基础来看,它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而儒家是“肯定性的辩证法”;从其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来看,其“世间法”仍为一种“出世的智慧”,而儒家是“入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与艺术创作及批评的重要概念,在被普遍认为是形式自律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声无哀乐论》(下文简称《声论》)与儒家他律论的音乐美学体系中都有诸多关于“和”的论述。尽管嵇康之《声论》看似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但在“和”的观念上又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恰好体现了嵇康与儒家在美学思想深层次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20.
哲学 政治论“原始的基本关系”………………彭漪涟1.31 ——冯契关于辩证分析逻辑起点的一个重要思想论辩证思维方法的主体间性向度…晋荣东1.36普通逻辑现代化的新成果…………吴家国1.42 ——评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导论》论孟子的心性说及其现代意义……张应杭1.46析叶适的富民论……………………张家成1.52多极化格局与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周敏凯2.18东欧转轨国家可以借鉴东亚模式的 “强政府”吗?……………………杨烨2.25巫术与古代中国宗教精神…………吾敬东2.30从郭店楚简看原始儒家德性论……戴兆国2.36德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