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洪宪帝制时期,主张还政于清室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篡夺皇位的乱臣贼子,也有人认为袁称帝后曾在清末居官的人,在历史上将被列入二臣传中,遗臭万年。日本为了倒袁,也大力支持复辟派。袁死后,日本不再支持复辟派,复辟派跌入低谷。  相似文献   

2.
洪宪帝制初期,日本并没有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大多数政治力量对帝制持反对的态度,但日本主流也没采取措施来反对袁世凯称帝,而是在外交上采取了旁观的政策。这种旁观是表面的、暂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在当时情况下没有窥破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是其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之外,也和当时国内外时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当逐渐弄清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再加之当时反袁力量的日益强大,日本逐渐由旁观转向干涉,反对袁世凯称帝。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称帝的原因很多,有袁自己主观的"皇帝梦",也有周围人的人为因素推动,当然也存在很多客观原因。本文通过对袁世凯第七子袁克齐回忆录中关于袁称帝的四个动力因素(梁士诒、杨度、袁克定、制度推移)的论证和研究,来解析袁称帝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1917年丁巳复辟,张勋被复辟派尊称为“武圣”,康有为被尊称为“文圣”。复辟失败后,张勋一蹶不振,其他复辟派骨干也大都见大势已去,复辟无望,销声匿迹,惟独康有为一直不死心,仍不遗余力地继续策划复辟。康有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复辟派,仍坚持复辟,是因为他不仅有一般复辟派忠于清室,眷恋前朝,希图通过复辟成为中兴功臣的一面,而且还有一整套复辟的理论。他的复辟理论的核心,就是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虚君共和制,即君主立宪制。认为实行民主共和必使国家乱亡,只有实行虚君共和才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大肆实行其专制独裁统治,妄图实现复辟称帝的梦想。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后,其反动面目愈加暴露无遗。面对袁世凯的种种阴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忍无可忍,毅然决定兴师讨袁,并由江西李烈钧率先在湖...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正在全国胜利发展。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上每一个大的社会变革以后,总会有人跳出来搞翻案、搞复辟,总会出现翻案派、复辟派。两千年前的孔丘,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时代的翻案派、复辟派,他鼓吹“克己复礼”的要害就是复辟奴隶制。今天,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跳出来的翻案派、复辟派,他推行“以三项指示为纲”的修正主义路线的要害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复礼”和“复辟”,一脉相承,孔孟之道正是走资派搞修正主义所需要的复辟之道。因此,要批修,要反击右倾翻案风,就要继续批孔。《孔丘教育思想批判》(冯天瑜著,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六月出版)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五年在云南首先爆发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是继武昌起义与二次革命之后的又一壮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对于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假借文字翻云覆雨,颠倒黑白,贪天之功,而为一己一系的标榜;建国后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大搞军事投机,以利将来夺取政权;还有的认为,他拥袁与倒袁,虽然表面上绝对相反,实质却无不同,他不是什么反帝制派,而是货真价实的帝制派,等等.孰是孰非,至今尚未有定评.本文试就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近读《李大钊三莅上海》一文,觉所述内容不确或有需评述的必要。文中说,“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因工作繁忙,连中共一大亦未曾去参加。然而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三次来到上海”。“第一次是1922年8月下旬”。其实,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李大钊为了中国的革命,他不止三次来到上海,第一次也不是1922年8月。李大钊第一次到上海是1916年1月底。当时,他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留学生中秘密进行反袁活动,时值袁世凯忙于复辟帝制,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为此,李大钊以激愤的心情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欲灭亡中国的野心及袁复辟的阴谋,并散发全国。为了广泛联络各方人士,他于1916年1月,来到上海,日夜紧张地与反袁志士协商反袁的一切事宜。此次在上海滞留两周,于2月中旬返回东京。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1917年7月1日复辟派入宫,拥立清废帝溥仪登极,宣布复辟,是丁巳复辟中最重大的活动.目前史界论著一般均认为,康有为入宫参与了拥立活动.如: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到1917年,在中国大地连续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两件倒退事件,而阎锡山对这两件倒退事件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做法,对前者大加推崇,而对后者大加讨伐。这是因为,首先,阎锡山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军国主义”思想,袁世凯称帝,使以“君主立宪”为前提的军国主义在中国的实行成为可能,而张勋复辟则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其次,裒、段实权在握,阎锡山为保自己军政权不得不拥戴,而段祺瑞发动的讨张之战怎能不参加?第三,阎锡山一贯采取“见风使舵”的政治手段,讨张之战声势浩大,而张勋则成为众矢之的,阎锡山当然会站在战胜者一方。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专断独行,刺杀宋教仁,出卖国家利益,复辟称帝,坏事干尽,人们便通过写对联的方式讥讽他。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同志著名杂文《一种云》发表于1931年10月,这一年,正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反动势力篡夺的第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中,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国内,继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乱之后,篡夺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蒋介石反动派,公然对人民实行大屠杀,对工农红军和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孔子是搞复辟,也有人认为孔子是进行改良,我则认为孔子具有改革思想,是一位具有卓越见解的杰出政治家。只可惜他从政时间太短,未能展示宏图,获得成功。那么,孔子到底有哪些改革思想呢?其性质与特征怎样呢?本文试论述之。一、时代特点和时代赋予改革者的任务孔子是生活于春秋时代的中晚期,鲁国人,当时及当时的鲁国有哪些历史特点呢? 1、新的土地制度虽初步建立,但旧的土地制度复辟的危险仍然严重,而旧的政治制度更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在窃取民国临时大总统后 ,就开始逐步谋求复辟帝位。与此同时 ,由他操纵的“地方自治”也在积极筹备进行 ,其中京兆地方自治首当其冲。 1 91 4年 7月 ,以京兆为特别区域 ,首先推行地方自治 ;设立京兆地方自治筹办所和京兆自治研究所 ,指导自治运动的开展和培养自治人才。但是这次地方自治 ,实际上只是袁世凯为了达到称帝目的而施放的一颗烟雾弹 ,随着复辟帝制的失败及袁世凯的死去 ,京兆地方自治也草草结束  相似文献   

15.
“一战”的爆发为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良机,不过在对华问题上日本国内朝野的意见并不一致,尤其是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倒袁”派一度占到上风,致使北洋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条”,然而出乎日本军国主义者意料的是中国人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目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政府被迫采取温和的对华政策,即从“迫袁附日”到“亲善提携”。  相似文献   

16.
三、在科学性方面的修订 1.鸦片战争时期严禁派和弛禁派的问题过去有关鸦片战争的论著中,谈到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对待禁烟问题的态度时,一般都认为分严禁派和弛禁派。最近几年,这个观点已开始有所突破。有人认为,穆彰阿是站在严禁派一边的,战争过程中也不是投降派;有人对1836年最先提出弛禁的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持肯定态度;有人干脆否定了当时分严禁、弛禁二派,认为禁烟是当时全国规模的御外活动,清政府中以道光帝为首,包括朝中权臣、封疆大吏,都是主张禁烟的,  相似文献   

17.
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不仅牵涉国内派系之间博弈,亦关系到日本在华利益。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力促中国对德参战,对华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和取向。内阁在对待复辟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最终从对华政策的长远利益考虑,放弃支持复辟,这也是张勋复辟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云南护国首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云南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云南护国首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云南地方实力派在全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浪潮中联合进行的一次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三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留日学生对云南护国起义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一致的反袁浪潮下,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为共同目标,团结一致,积极行动,以蔡锷作为纽带,最终促成了全国反袁阵线的形成,为云南护国首义的发动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云南首举义旗后,由留日学生构成的护国军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前军事、政治、经济动员,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护国三军总司令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及大部分将领均为留日学生,他们构成了护国军的各级骨干,在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保证了护国首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民国年间,清遗民的复辟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清王室逊位到丁巳复辟是复辟活动的亢奋期。这一阶段,遗民复辟的核心力量是宗社党势力与隐逸于京津沪及青岛的遗臣,他们积极策划与发动各种复辟活动,至张勋复辟时掀起“高潮”。丁巳之后,遗民复辟活动进入消沉期,这一阶段遗民的活动主要是积聚复辟力量与寻找复辟外援,但皆以失败而告终。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方面利用溥仪与清遗民,在东北建立“满洲国”,遗民复辟活动异化。溥仪与郑孝胥是这一时期“复辟”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政治意愿被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  相似文献   

20.
《口占一绝》 这首诗是李大钊同志一九一六年在日本时作的。 口占,指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出。 诗前的小序,简要地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丙辰春”,即一九一六年春。当时袁世凯已窃国称帝,中国社会处在分裂动乱之中。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李大钊同志当时正在日本秘密组织了革命团体“神州学会”,为反对袁世凯而奔走呼号。《口占一绝》这首诗就是一九一六年春天,在日本送别友人幼蘅回国时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