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解决,所以常感觉学生不会提问题,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发后,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然而,当面对学生,面对应试,教师往往缺乏等待学生提出问题的耐心,缺乏为他们创设提问的空间和平台。基于以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试图改善这一现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最新理念》一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教育“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我们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就是善于解答各种问题 ,却缺少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缺少问题意识必然导致缺乏创新精神。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与有志于此的同行深入地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新课程是伴随着新思维而产生的 ,新课程必须要有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来支持 ,其中教师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至关重要。那么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和体现其主导作用呢 ?首…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本文阐述了运用"三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4.
王书玲 《考试周刊》2013,(53):140-141
<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学,学生才能沉下心,钻进去,学习效果好。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不会变通,不会创新,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 点。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 现———创新。调查发现: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意识还不够强,为数不少的学生不愿提问、不敢提问、 不会提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下降。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 析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提出几点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6.
李小瑜  郭华 《宁夏教育》2006,(10):46-46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较普遍,提出的问题也少有价值;而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为此,我们应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采取如下做法。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从没有疑问到产生疑问,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为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走“三步曲”,即敢…  相似文献   

7.
2011年版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指向的学习理念。而"问题解决"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的"问题解决"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胚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当前新提出的"四基"训练中.主要从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师生互问等方式探讨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逻辑起点。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笔者认为,问题意识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释疑能力,换言之,要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创新始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对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4.
窦志美 《天津教育》2021,(3):187-188
观察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情况可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也普遍较低。除此之外,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也是主要问题之一。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生物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教师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对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所存在的由操作到目标的疑难和矛盾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准备等认知和反应。在个性化教学视域下,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教师提问缺乏教师个性化、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学生的个性化、教师不能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化提问、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化回答等方面。当然,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带来了很多危害: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有损教师教学的创新、影响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利于有效教学。为此,需要形成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反哺自我,提供问题意识养成环境以及教师个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小学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象较普遍,提出的问题也少有价值;而教师也不太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为此,我们提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碍斗学课标也指出:“科学探究大体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表达与交流。’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纵观现在科学课堂探究过程的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也就缺乏问题意识。造成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无机会问、无疑可问。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8.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体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树立新型人才观,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表现为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缺乏主体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不强.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等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新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由"两基"、"两能",调整成"四基"、"四能"。"四能"是指: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要使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