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的动态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整关系,当期收入和长期均衡对居民消费都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在长期中,收入增长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协整方程说明内蒙古经济增长加速度与城乡收入比加速度间存在稳定长期均衡关系,内蒙古经济增长加速度每增长1%,内蒙古城乡差距加速度提高0.52%.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二者是一种单向因果关系.引入开发性金融,实现农村牧区资金融通体制创新是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应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1986—2007年江苏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5--2007年各行业人员平均收入和各年人均GDP数据,根据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计算并度量了行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并由计算的基尼系数和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变动特征建立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取决于行业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阻滞作用。研究进一步估计和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对短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并提出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因果检验,利用河北省1952~2005年的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最终消费之间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和短期的波动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河北省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2--2006年的湖南年度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物流支持进行研究,选取影响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四个重要因素作为指标,对湖南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它们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修正效应.结果表明湖南经济增长与物流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湖南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物流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5~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细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整体和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实证分析和结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的短期因果关系;能源消耗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波  王静  张文波 《科技与管理》2009,11(4):86-89,93
利用协整理论和脉冲响应模型,对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与地区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对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4,(1)
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苏、锡、常城市19922010年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调整关系。首先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中的边界检验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法验证EKC关系的存在;然后分别运用ARDL模型和ECM模型验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调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苏、锡、常城市部分水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的形式和参数有所差异,并不总是呈现EKC的倒"U"型关系;短期内人均GDP的增长对不同城市水污染指标的影响效果不同;苏、锡、常城市经济发展活动的差异对水环境质量的退化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一般对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数量分析,仅限于静态层次,不能反映变量间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数量关系。本文建立了我国城46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间的变参数模型,并利用EG两步法检验了变量间的变协整关系.以动态机制解读了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状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994—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边际旅游消费倾向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城镇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存在着均衡比例变化的变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史舒悦  汪侠  海少琪  万清云  胡佳敏 《资源科学》2022,44(11):2341-2355
研究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于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0—2018年旅游发展水平对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旅游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显著缩小贫困县城乡收入差距,但其缩减作用存在单重门槛效应。随着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影响会显著减弱。②在旅游发展早期阶段,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优于城镇居民,但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旅游发展水平提高对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③地方财政、地区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调节西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西南地区内部,各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地方财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是影响重庆、云南、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四川旅游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方财政等多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刺激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数据探讨我国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对我国当前消费的影响,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三大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大约占67%左右。同时,居民收入的缓慢增长也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消费需求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崔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1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陆淼菁  陈红敏 《资源科学》2013,35(8):1617-1624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成为趋势,而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ini系数、Theil指数、Kakwani指数、变异系数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并且不同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中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目前应用最广泛.实证方面,当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国际或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人际碳排放不公平性以及代际的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各层面碳排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收入差距是造成国际和人际碳排放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和高收入者率先减排应当成为碳排放权分配的主要原则.显著的代际不公平则反映当前承担减排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紧迫性.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的探讨,在我国,除收入外,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也是影响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应对国内碳排放不公平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本文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碳排放不公平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199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贸易开放度、贸易商品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及扩展的H-O理论提出了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假说,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以及分地区来看,贸易开放度的扩大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均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2)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各省份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缓和作用,但统计上不显著;(3)当前劳动力的不充分流动、各省份海外市场接近度的差异等仍是制造业空间布局扩散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促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跨区域充分流动,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SPSS软件中的聚类方法,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居民(包括城市与农村)收入在增加,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区域收入不平衡的特点。表明改革开放给我国居民带来实惠,国家政策对人民生活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已经开始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向前推进,技术进步程度日益提高,然而城乡收入差距却居高不下。为了深入分析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1985~2009年城市化、技术进步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冲击效应均为正;城市化是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的原因,反之,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竞争性的市场的分配状况为基准,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各种非市场性因素引起收入差距的机制。这些因素包括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市场机制、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体制、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财税制度、所有制差异、对外经济制度等。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完善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财税体制从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改革土地制度,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等都会有助于改善中国的长期收入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20.
亚洲九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张宇  周葆华  沈惊宏  朱磊 《资源科学》2015,37(9):1871-1879
选取1997-2012年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①亚洲9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不同国家入境旅游与贸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4国属旅游推动贸易型,蒙古、印尼、新加坡和泰国4国属贸易促进旅游型,菲律宾属旅游与贸易混合型;③各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口、出口贸易间的互动作用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入境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