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2.
我在2001年第9期<新闻记者>上读到白子超先生的<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缺憾>(以下简称<缺憾>)一文,文章指出了近20年中国当代新闻史撰写中的一些缺失.在缺少争鸣与探讨的新闻界,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我仔细拜读,收益颇多,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并不完全同意,下面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9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首届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双年会"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学术会议旨在搭建一个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与学术评价之间的沟通平台.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包括南京大学的相关学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家,以及来自<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学刊>、<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代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五年内<新闻大学>、 <当代传播>、 <现代传播>、 <新闻界>等期刊中相关媒介资本运作的文章为主要对象,辅之以报刊、网络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试图梳理近年来中国大陆媒介资本运作的基本研究状况,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发现研究空白点,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史到底应该如何写?这是今天新闻传播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史学界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新闻传播学术环境正在逐步优化的今天,重写"中国新闻史"的呼声日渐高涨.尽管经过新闻史学者的长期努力,"在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中国新闻史已经成为基础扎实、稳定发展的学科"(丁淦林语),但以中国革命史的框架解释新闻发展史的窠臼依旧束缚着新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史(新闻传播通史、思想史、断代史、区域史、专门史等)研究是中国新闻学研究中成就最大、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但长期以来本体意识的缺位导致了新闻传播史只能在政治史、革命史后面亦步亦趋.实际上,新闻传播史的分期,究竟是沿袭政治史、革命史的分期方法,还是按照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发展规律加以划分,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涉及到研究者的历史观与方法论问题.目前最突出、呼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出新闻史的本体意识,即突破将新闻史完全依附于中国政治史、思想史而迷失了自我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丰硕,成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建设的排头兵。这一学术现象,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诸多社会、经济、文化原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都有着广阔的空间,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孟庆鸿 《新闻记者》2002,3(1):54-57
我在2001年第9期《新闻记者》上读到白子超先生的《中国当代新闻史的缺憾》(以下简称《缺憾》)一文 ,文章指出了近20年中国当代新闻史撰写中的一些缺失。在缺少争鸣与探讨的新闻界 ,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 ,我仔细拜读 ,收益颇多 ,但对于文中的观点并不完全同意 ,下面逐一论述。晚报的客观历史地位《缺憾》一文主要是以晚报作为个案剖析中国当代新闻史研究中的不足的 ,认为在当代新闻史的研究中对晚报的研究不够 ,在著述时应增加相应篇幅。我也认为对晚报的研究应予重视 ,但重视到什么程度 ,则有异议。在建国以来形成的新闻体制中 ,新…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了"学术内卷化"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研究不能提供新的知识,无法产生新的边际效应,学术研究只是在不断重复自己和别人,缺乏史家通过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真知灼见。中国新闻史研究出现"学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闻史研究人员史学意识不强,功力不足;二是学术视野呆板,研究范式单一;三是对研究对象缺乏透彻的认识,新闻史观不明确。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从学科属性上搞清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探索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认识中国新闻史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新闻实践》2010,(3):80-80
熟悉新闻史研究的人都知道,目前已出版的新闻史书籍大都是对中国新闻史全局性的研究和书写,长期以来也一直主要围绕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和少数著名记者展开,而对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和整理还有许多的空白。事实上,在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还较为落后的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前50年,大城市报刊的传播影响力,往往是要通过各种地方新闻媒体作为中介给予延伸传播和扩大影响的。因而,地方新闻史理应在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卓有成效的地方报人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样也值得书写和记录。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群落来说,对通史研究的兴趣极为重要,新闻传播通史研究是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但其研究与教学有着现实的尴尬.新闻传播通史研究的"新史学观"是解决这一尴尬的出路,它的要求是引入社会史范式和激活鲜活的新闻史叙事.本文正是通过对李彬先生<中国新闻社会史>一书的分析来观照上述问题与出路,并对此书的一些局限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上海<时报>[1]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因报头印有"ESTERN TIMES"被誉为"东方泰晤士","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2].胡适认为<时报>之所以被人所"爱恋"主要有两个原因:短评和文学[3].在当代新闻史理论中,一般认为<时报>最有影响的,是它对报刊业务的改革,包括时评专版、新闻时效性、刊载小说以及版式印刷等[4].  相似文献   

14.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批评式研究、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所比较的两本书《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以下简称《美国新闻史》)和《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以下简称《探索新闻》)分别运用了解释性研究和传播学派的研究。本文选择两本书关于公共关系兴起阶段的研  相似文献   

16.
向熹 《传媒》2010,(7):32-34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本科新闻史教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丽 《新闻界》2006,(4):122-123
从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和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中增设报学系开始算起,中国的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最早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专著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对外国新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今天,中国很多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新闻史教材主要有下列几种:高等教育出版社: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  相似文献   

18.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6,(11):23-26
新闻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新闻史观指导下才能有效而现实地展开。遗憾的是,大部分新闻史著作要么体例雷同,分期雷同,史料雷同,褒贬雷同,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大同小异。细究其故,新闻史研究者缺乏独特个性的新闻史观,则是不可小视的原因之一。新闻史观相同或相近,导致新闻史叙述实践中有关新闻史的分期、体例、褒贬本本沿袭,部部套用,生动、丰富、复杂的新闻现象就被简单化地定型于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传统的新闻史观在建构了我们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整体认识或者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新闻观察·传媒透视"栏目(2008年6月上,第76页)发表了潍坊日报社毛洪波同志的一篇文章--<客观看待范长江的两个"第一">,内容涉及新闻史研究的热点--范长江先生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