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语音中元音与辅音的音质构成是深受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其鸣器形状这三方面条件相互制约的。尽管它们跟自然界其它声音一样,分别属于乐音与噪音两大类,但比较而言,它们却还带有一层复杂性。这层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部分辅音音素形成了既带有乐音性质又带有噪音性质的混合音。乐音必须振动声带,但“声带振动的本身并不能构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词章层、意象层、意蕴层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作者方面看,这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离析的;而对读者来说.三者则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他只有在读“通”词章、读“懂”意象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意蕴,从而读“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还只是白纸上星星点点的黑色符号,是读者将它们构筑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中的“移情”现象是欣赏者与音乐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交感的审美体验。这种“移情”现象的形成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对欣赏者主体感受力与想象力的引导有关,是乐音“动力矢量”所构成的音乐空间吸引和打动欣赏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第三章 声现象 1 教材特点 本章是新增的内容.全章共有“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三节.第一节是本章的重点,讲述声音的发生、声音靠物质传播、声速、回声.第二、三节为介绍性内容,第二节讲述乐音的三个特征,第三节讲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常识.  相似文献   

5.
刘湘 《嘉应学院学报》2003,21(2):120-120
爱德华·汉斯立克是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著作《论音乐的美》在 1 854年第一次出版时立即受到资产阶级音乐界和哲学界的重视 ,尽管一直争论不断 ,但它的观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音乐思想中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汉斯立克的著名观点“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 ,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汉斯立克是这样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1 .自然界中的声音具有偶然性和非连续性。自然界的这些表现只是声或者响 ,即一些以不相等的时间片断相继而来的空气的…  相似文献   

6.
一、命题趋势本讲在近几年中考中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乐音的特性、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强调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各地在这部分内容上命题的趋势是力求从实际中选取声现象的有关素材,结合以上所提四个方面的内容,考查同学们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试题能结合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考察同学们在新的情景下的科学探究能力.二、试题讲析例1如图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  相似文献   

7.
李明瑞 《宁夏教育》2013,(10):65-66
物理学中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我们把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称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乐音悦耳、优美动听。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学校也有声音,学校里的声音也有乐音和噪音之分。一所学校如果发出的是乐音,这所学校就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它的发展就是生态、健康、良性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发出的是噪音,那么这所学校将是不和谐的。总的来说,学校里不能缺少三种乐音,即“读书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教研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英伽登坚持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系统考察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结构。文学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和“想象的客体”。在保持内在统一性与基本性质的条件下.每部文学作品都由四个层次,即“语词声音和更高级的语音构成层次”、“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再现的客体层次”和“图式化观相层次”构成。这四个基本层次所形成的审美价值属性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复调和声”。而“形而上学性质”,只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才能显示出来,它是本真的存在,是生存顶点的高峰体验,是让人感到生活是值得留恋的东西。形而上学性质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是神秘的、非理性的最高境界,是伟大作品与普通作品的根本界限,它的具体化使文学作品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使之成为一种真正令人赞叹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现象”一章“声音特性”一节的4个演示实验中,两个实验用到了示波器或者计算机来观察声音的波形.该演示实验设备的共同点是:需要麦克做声音输入装置,用专门的硬件或软件显示波形.而示波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很少,一般的初级中学没有配备示波器.而利用计算机软件显示波形,需要安装特定的声音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10.
陈国芝 《物理教师》2002,23(7):43-43
有些书籍和有的教师在讲解共振现象的应用时 ,举例说 :“许多琴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 ,就是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的共振 ,来增强弦乐器发出的声音 .”笔者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首先 ,我们应该明确 :共鸣即声音的共振现象 .琴弦乐器是以弦的振动发声的 ,但琴弦乐器的弦很细 ,断面很小 ,它们的振动不足以使周围空气强烈振动起来 ,即其向周围空气辐射的声音很弱 ,很难将美妙的乐音送入人耳 .为了增强声音的辐射 ,才将琴弦扣在板或盒上的 ,如 :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 ,这些就是“共鸣箱” .当琴弦乐器上的弦振动起来时 ,就…  相似文献   

11.
部分书籍,教师在讲解共振现象的应用时,举例说:“许多琴弦乐器都装有‘共鸣箱’,就是利用‘共鸣箱’中的空气柱跟琴弦的共振,来增强乐器发出的声音.”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恰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共鸣即声音的共振现象.琴弦乐器是以弦的振动发声的,但琴弦乐器的弦很细,断面很小,它们的振动不足以使周围空气强烈振动起来,即其向周围空气辐射的声音很弱,很难将美妙的乐音直接送入人耳.为了增强声音的辐射,才将弦扣在板或盒上的,即“共鸣箱”.如:胡琴的琴筒、提琴的琴体等都是“共鸣箱”.当琴弦乐器上的弦振动起来时,离弦非常近的“共鸣箱”就会随之做受迫振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通过对人的思想感情的抒发和内心思想的刻画,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着力于抒发人们对景物的感受,它的基本表现手法是旋律及节奏. 有声的音符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很重要,但"没有声音"的休止符在音乐形象中也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无静则无动,无止则无行."休止符是乐音中音乐的组成部分,有时能体现乐曲灵魂内涵的存在.在我日常教学中,在学唱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休止符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文本细读是开掘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东西方的一些文艺理论均可帮助我们建立一些理论范式,文本层次理论即是其中之一。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的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在这四个层次之上,还有一个"形而上层",即哲学层。曹明海教授将文本分为形式层(语体层)、再现层(语象层)和表现层(语义层)。下面就以曹明海教授的三层法为理论模型,对  相似文献   

14.
(旋律:小说音乐美的主要表现特征) 音乐美的表现特征并不体现在单个的乐音上(尽管振动有规律的乐音也有审美价值),而是体现在不同的乐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也即一系列乐音的有组织的、合乎规律的进行中。这种乐音的有组织的、合乎规律的进行,在时间的表现形态上表现为一种旋律。“在旋律里,各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强弱不同形成节奏;各音的高低不同形成旋律线,并往往体现出调式特征,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旋律是多种音乐因素的综合体,在旋律里各种音乐因素形成了统一体,获得了真正的音乐的生命。”的确,音乐艺术的最诱人的魅力就在旋律中,因为旋律是音乐中最能表现感情和展现感情活动轨迹的因素,它被称为音乐中的灵魂,这正如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恩斯·托赫所说:“旋律是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它在表达感情、构成艺术形象、向听众传递音乐信息方面起到近于决定性的作用。 王蒙的许多小说,常常显示出一种内在的旋律运动。不同的是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运动是音高运动,它可以用线条表示,这就是音高线,而王蒙小说的旋律运动主要反映在情感运动上,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围观议政现象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虚拟社会运动”和“网络参政”四个视角切入,并相应形成四种解读模式.应该在对这些解读模式逐一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解读网络围观议政的新模式,即围观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配器法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配器法由于其历史起源与发展状况使得它与其他创作技法或者现代配器法有所区别,体现在音乐作品中的织体层次、音色编配以及音乐平衡等问题上.电脑音乐制作的特点则是可用音色范围的扩展、噪音层的出现以及“空间—立体感”这三个方面.即便它们各有特点,传统配器法却仍然能从织体层次的编配、音色的编配和音乐音响的平衡这三个方面来影响并应用到电脑音乐制作中去.  相似文献   

17.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平时我们描述声音特性的词语有“大小”、“强弱”、“高低”,不少同学往往将它们混淆,并且和物理术语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对不上号,表明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相似文献   

18.
敖红艳 《儿童音乐》2016,(10):48-50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声音形象来表达人的感情.音乐的表现手段,如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都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通过人的声带或器物发出的音响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是活跃、发展、流动的形象.音乐可以将最富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化为带感情色彩的声音而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迄今为止从本体论角度研究人并合理加以解决的唯一的人。马克思终其一生地在研究作为人之存在的根据和本体的东西,并为在“异化劳动”下使人之存在的根据和本体的东西重归于人而斗争。作为人之存在的根据和本体的东西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或活动的“对象化”。“对象化”活动是人性的展开和人自身的生成。“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社会性和意识性四个方面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以感性为基础。所以,马克思把人的解放最后归结为“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张力”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存在的力的运动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后被引人哲学范畴,主要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和落差。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他的知识、生活经验、思想情感与语言表现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形成了作品中“言不尽意”或“意在言外”的现象。学生作为一名对话者、解读者,他们缺乏丰厚的生活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