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谈写文章     
《新闻战线》编辑同志要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写文章。我自己的文章写不好,这个题目我怎能谈得好呢?我推辞了几次都不行,只好硬着头皮谈几句。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在小学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1至9月,已被新闻单位用稿160多篇。不少通讯员朋友向我打听投稿命中率高的诀窍。我说,我是笨鸟先飞。自从我迷上新闻写作以来,总是不停地写,毫不气馁地写。在写的过程中,我也摸到了一些门路。  相似文献   

3.
去年八月底,承蒙某单位领导的厚爱,盛情地将我请去.该单位的负责人与我一阵寒喧过后,直言不讳地提出:请我为他们单位写一篇表扬文章,并许诺:文章上了中央级报纸奖我五百元,上省报奖三百元,上地级报奖一百五十元.说心里话,作为一个“穷文人”,面对如此优厚的“奖赏”,我的确有些心动;再加上,作为一个同级单位的负责人,我们开展工作有许多地方需要这个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如果我把手中的笔向他们“倾斜”一下,也是对我们单位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的呀!由于以上两点,,我欣然地接受这一“神圣使命”.然而,“好事多磨”,在对这个单位进行深入采访时,我发现该单位负责人提供的许多材料与事实不符,特别是一些关键数据,“水份”超出了“本身”好几倍.面对这一虚假情况,我内心非常矛盾,这篇稿子到底写不写呢?如果不顾事实,凭着自己多年写稿经验,再耍上一点小“聪明”,写成一篇假报道是不成什么问题的,即使挣不到中央级的五百元奖金,地区级的那一百五十元绝不会成为“水中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也是《新闻知识》的一个忠实读者,喜欢写新闻报道,高中毕业回农村后,便主动将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写成稿件,寄送给新闻单位。几年来,我写的稿件,县广播站采用了一些,有的还登上了地、省级的报纸。当地的一些群众看到电台、报纸都采用我写的稿件,便称我为“秀才”。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5年,写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稿件。所以一些通讯员朋友经常问我怎样写出新闻佳作,写新闻有什么捷径和巧法?我觉得,写新闻没什么“捷径”和“巧法”,只有拼,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不懈的、苦苦的追求,才能获得甜甜的果实。回想我采写的那些获奖作品,我更加深信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事情已过26年,记忆有所缺失,但我仍将以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写一些我认为还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和认识,以回报编辑同志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新闻絮语     
最近我在整理过去的新闻作品,对一些有特点的新闻或多或少作了一些点评,其实也就是写了一点采写体会。一些较长的文章我都拿去发表了,余下还有一部分二三百字的"三言两语"。这些"三言两语"虽信手拈来,难以成篇,然也是一个基层记者若干年的感悟,仔细读来,会有一些趣味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深切地感到,我们的刊物,一年来,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又有许多新的起色。这是与编辑部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我这里想再说两点。一点是,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写语言方面的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编辑部给了我很多关怀和支持;这促使我较多较深入地考虑一些问题,促使我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因而,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不少的提高。这要特別感谢编辑部的同志们。另一点是,有同志提出,刊物的主要专栏要保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陈骥 《新闻三昧》2007,(1):29-30
《新闻三昧》的编辑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写一点有关渤海二号事故的新闻得奖这件事的回忆文章,大概认为这件事还有一些宣传的价值,我也只好"遵命"了.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1985年7月份以来,我结合新闻报道,学写了一些小评论文章。在近两年的时间内,省內外10多家报刊、电台采用了我写的小言论共80余篇。我的粗浅体会是: 写新闻小评论,要有敏感性。所谓敏感性,就是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抓新闻事件的本质,抓倾向性的问题,才能评论到点子上。1985年7月份,我连续看到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被新闻单位披露后,有关领导接受新闻单位的批评,立即到现场办公,久拖不决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的报道。问题解决了,是值得称道的。但我思想上又思索着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才去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被动的工作态度。作为领导者,如果有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不但应该在新闻单位批  相似文献   

13.
1985年以来,我除在专业报、地方报上刊用了一些稿件外,还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用稿十余篇。这里我谈谈几篇稿件是怎样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写小言论,对于我们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说,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这里就我学写小言论的写作过程,谈一点体会。深入生活,结合本单位的事情去发议论。我是1986年才开始学写小言论的。那年三四月份,社会上出现生丝不好销、蚕茧原料严重积压的情况,我县农村也刮起了一股“毁桑种果”风,农民不愿再养蚕。我分析了形势,认为生丝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积压、滞销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挖毁桑树势必影响到国象的出口创汇。我及时撰写了《蚕桑生产,大有作为》的短评文  相似文献   

15.
月白风清。几位业余搞新闻报道的同事围坐于草地,话题很快扯到写稿上。一位起步较晚的朋友谈起写通讯的满腔苦水:“一年来我写的消息稿命中率60%,而通讯稿的命中率只有10%。有人把写消息、写通讯分别比作摘杏、摘桃。往后,我宁愿只吃杏,不吃桃!”与消息稿相比,通讯稿的发表是有点难,尤其是长一点的通讯更难发。但是,要胜任通讯工作,通讯员即便不能当“多面手”,起码应成为消息、通讯都能写的“两面手”。几年的写稿实践,使我对通讯体裁产生了厚爱。3年来,我写的通讯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90多篇。一般来说,通讯比  相似文献   

16.
我酷爱新闻事业,在省市县新闻单位领导和编辑记者老师的指导下,我采写新闻的能力明显提高,5年获得全国、全省好新闻奖16个(其中,《女麦客王转战陕甘宁》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4年获得了5个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最近,我回顾了自己10年新闻生涯,请教了一些老师,觉得我连年获奖可能与“五个一点”有很大关系。“五个一点”是:多向思维有一点,哲学思想学一点,求实精神强一点,创新意识多一点,无冕王气少一点。 多向思维有一点 多年来采写新闻的实践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新闻是历史的记录,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说来让人见笑,我学习写作初始于谈恋爱时的写情书。在给恋人的近百封书信中,我博引了一些诗歌和散文的名句,就这样写作帮我传了情,我也渐渐地迷上了写作。我先是在单位里编简报、写总结、整理先进事迹材料等等。以后,我又把笔触伸向社会。有一天,我把我  相似文献   

18.
田之章 《军事记者》2006,(11):54-55
刚接手编辑《集思广益》专栏时,经常有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志问我,怎样给这个栏目写稿。所提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两句话:写什么、怎么写。我的回答也是两句话:多看看、多想想。这个回答显然不能使提问者满意。一些熟悉的朋友反问:多年的厨师难道煮粥不会?当然,这是把我看高了,把这个栏目看小了。不会煮粥的厨子有的是。经过几个月学习摸索,放水多少,添米几许,火候大小,总算摸到一点门道。我把我的体会说出来,算是对我回答的一个补充吧!知道“写什么”,先得搞清“是什么”。这就要从栏目的特点说起。《集思广益》是军报一版一个新闻性的言论…  相似文献   

19.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20.
我在基层当通讯员多年,采写的稿件有100多篇被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有600多篇被省、军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较深的一点是,作为一个通讯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全局,眼中才有新闻。我初学写稿时,不懂得调查研究,更谈不上了解全局,见什么,写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