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三者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才能满足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信息时代,在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家庭和学校教育功能急剧变化的背景之下,具有超时空性、便捷性的家校微信群等新兴家校合作方式逐渐取代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的部分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家校互动、家校合作的效率.然而,家长群内"以权谋赞...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家访出现尴尬局面,逐渐被电子家访所取代,成为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要方式。以此促成学校与家庭,甚至社区、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共识,达成家校育人环境的和谐,最终促成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家访是教师为了促进家校信息交流,主动到学生的家中和其父母联系有关事宜的一种沟通方式。校访则是家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主动和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新的家庭和学校…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做好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校合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而班主任是做好家校合育的关键人物。作为班主任要建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工作,从而使家校合育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家访是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机制,也是学校了解孩子成长环境、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基于当下教育形势,再提家访的意义与实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家访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学校要构建家访工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家访工作开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分别采取调研式家访、鼓励式家访、诊断式家访等针对性策略,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推进高质量家校共育。  相似文献   

6.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都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家访作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建立家校联系的最佳切入点。家访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了良好家校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一定要做好家访中的"望、闻、问、切",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王永品 《学周刊C版》2019,(6):154-15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通过电话、短信、家访、家长会、QQ群、教育博客等方式能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校访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然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流程中,家校如何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家校配合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应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健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途径,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以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家访是维系教师、家长、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35岁以上的人恐怕多数会清楚地记得当年班主任家访的情形.事实证明,家访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种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校访出现了.它既是家访的辅助手段,又和家访相辅相成,成为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校在推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发现家庭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更应注重教育环境和生活实践的整合,由学校单一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只有和科学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前的家校合作方式载体相对贫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因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实施了家校联动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然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流程中,家校如何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家校配合情况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学校应重视了解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健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途径,探索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以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一、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倾向家长的心理素质及其在教育子女时集中表…  相似文献   

14.
李宏英 《班主任》2008,(12):23-24
家访是实现学校、家庭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形成教育合力的枢纽,是转化后进生的催化剂。但是,家访前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往往会事与愿违,事倍而功半,甚至恶化家校关系,影响教育效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避免家访的盲目性,家访前要精心“备课”。  相似文献   

15.
<正>家访对促进家校共育有重要意义。班主任作为家访的实施者、亲历者,常会面对“如何家访、家访访什么、怎么交流”等困惑和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入户家访的实际情况,为班主任入户家访提供策略,助力班主任提升家访实效,助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一、要有备而去,忌随意无心家访是一场家校对话,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教育的基础,也是班主任向家长展示学校、  相似文献   

16.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的家访,无论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都是很重要的。通过家访,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内心感情等,有利于家校合作。一、家庭环境不同,教育理念有差异学生的家庭各具特色。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家庭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本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自身的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其中家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家庭之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家访作为主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之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能够达成学校与家庭之间共同合作。家访的成败,将关系到教育对象能否健成长,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下面,结合人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谈新时期的家访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实施步骤:一、遵循家访的主动性原则,努力架设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桥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  相似文献   

18.
家访是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是维系学校、家庭与社会以及学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纽带,是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主体就是学生,只有深入学生家庭,全面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家访长效机制,才能准确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家庭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和谐教育的建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家校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其次明晰和处理家校结合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家校结合流于形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借以构建一种家校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维煊 《云南教育》2022,(11):26-28
<正>信息时代,教师是否还需要上门家访?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通过电话、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家校沟通,因其及时、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家校沟通中家校双方的时间成本,而深受教师和家长的欢迎。但由于这种形式的沟通只是通过声音和文字传递信息,不具有人与人沟通的亲切与直观,老师看不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没有身临其境的共同场域,家校双方都难以敞开情感真诚沟通,其效果自然不如深入学生家庭的上门家访。但若要求教师必须要上门家访,也不符合当今的社会现实。因而,在是否还要求教师家访的矛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