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关注经济报道,采写经济报道,始终要看到"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要看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影响。原因很简单,经济报道中有"人",有人物,就有故事,经济报道才能更鲜活,更具个性张力,更有感染力。抓住人物,阅读才能享受"故事"经济报道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一,采写者容易一脚踩进数据里拔不出来,变成就经济而经济或一堆数据。写的人"痛苦",看的人眼花、乏味。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只有抓住了人,抓住了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探索是艰辛的,而成果总让人激动。9月18日下午,浙江日报编委会召集全体采编人员,在集团大楼会议室举行经济报道研讨会,"盘点"改版两个多月来经济报道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探讨如何按照"三贴近"要求,进一步增强经济报道的新闻性、开放性、知识性和服务性。总编辑杨大进,副总编辑应金泉、徐峻参加了研讨。副总编辑冯卫民主持会议。自今年7月8日起,浙江日报按照"三贴近"的原则进行改版,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取得可喜进步。研讨会上,有10位记者、编辑发言,讲述了他们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按照浙江日报改  相似文献   

3.
孟海龙 《传媒观察》2014,(10):61-62
正经济报道通常被认为是新闻报道中比较难创新的门类,主要是因为这一领域涉及的数据多、内容广、专业性强,稍不留意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出现干枯单调、数据堆砌等"毛病"。一些新闻采写、策划也常常有意无意地避开纯经济主题,以免这类题材的"先天不足"。事实上,经济无所不在,经济意义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经济报道中,对报  相似文献   

4.
正经济报道一般离不开数字,但要用好数字,却并非一件易事。如何在经济报道中用"好"、用"活"数字,让数字获得"生命",更好地发挥数字的作用,这是经济报道中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经济报道的数字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有说服力呢?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记者缺乏驾驭数字的能力,或者滥用数字,主次不分;或者信手拈来,不辨真伪;或者思想方法上存在片面性。引用数字必须准确在经济新闻中,数字是否得当牵涉  相似文献   

5.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经济报道,服 务经济建设,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多年来,特别 是近年来,湖北电视经济频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按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探索经济报道 的新思路,改进经济报道的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经济报道的 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了经济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经济 报道中,经济频道注意做到:宣传典型,提高经济报道的深度; 与权威部门配合,增强经济报道的力度;经济问题社会化,提 高经济报道的广度。 宣传典型 提高经济报道的深度 经济频道在经济报道中,不局限于经济工作一般的部署、 进度和数字,而是注重发现经济工作中涌现出的各种典型,进 行深入采访和深入报道。通过一个个典型报道,为广大干部和  相似文献   

6.
林上军 《中国记者》2012,(3):109-110
作为"三农"报道的重要组成,关于渔业、渔村、渔民的报道似有淡化、弱化的迹象。这不仅仅表现在"三渔"报道数量少,篇幅小,除涉及渔业生产或渔场环境的重大灾害危机之外,一般"三渔"报道上不了重要版面、时段、位置,有分量的报道难登"大雅之堂"。是何原因?怎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8.
地市报记者受传统思维、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层面的制约,往往存在报道只涉及表面现象,不能探求其本质的问题,造成经济报道关注的多是单个企业、某个行业,诸如过去某厂、某地实现"首季开门红"等一类新闻.  相似文献   

9.
如何增加以小见大、生动鲜活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开掘深、有内涵的经济报 道?如何增加关注民生的经济报道?如何增加凸现人的活动的经济报道?如何创新经济 报道的表现手法和版面语言?……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更好地推进我省 "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浙江日报日前举办了经济报道研讨会。与会者 对经济报道的地位和作用,改进经济报道的探索和经验,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大家表示,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 创新经济报道的内容、形式、手段,进一步增强经济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 感染力,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本刊特刊登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0.
一、认清形势,直面热点,实现"议题同构" 2009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年中经济数据,各家媒体年中经济报道就此展开.上半年经济热点众多:国际原油价格逆市上涨、原材料价格高企、人民币汇率升值、市场需求萎缩等难点凸显、中央陆续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四十天内五次强调要坚持双政策、社会各方围绕中国经济能否企稳回升展开讨论.这些都顺理成章成为各个媒体"年中经济报道"竞相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董沛 《新闻三昧》2007,(8):30-31
大众经济报道的难度正在加大什么是大众经济报道?这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顾名思义,所有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类报道,都可以称之为大众经济报道。或者说,大众经济报道的"大众"二字,应该更主要来自于其受众对象,而非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下,公众对经济生活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头戏。但经济报道由于数字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特点,让读者很难看得懂。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进经济报道,把指导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搞活经济新闻,是每个经济记者应该研究的新课题。加强理论修养,掌握经济理论知识,是搞好经济报道的重要条件经济报道最令人尴尬的莫过于那句老话:"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长期以来,经济报道语言干瘪、专业味太浓等问题拉开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既让内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专业广播经济频率,宁波电台经济娱乐频率近年来根据"立足经济,关注民生"这一定位,拓宽报道视野,挖掘报道亮点,改进报道方式,在创新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努力使经济报道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孟祥红 《今传媒》2011,19(1):168
如何让经济报道更耐听、更耐看、更"亲民",成为经济报道记者一直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角度采写经济报道,做强做深民生经济新闻,应该是改变经济报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反思 反思近年来的IT深度报道,最大的误区源于这是一个基本判断:IT深度报道不是社会层面、具有广泛意义、能够影响最大多数人的报道;而是行业层面,受到业内关注、并在小圈子里反复传播的报道。 反思之一:业内新闻何其多 所谓深度,在于把一件属于某个领域的事件,发掘出普遍存在的意义,如张建伟关于中国第一批MBA的报道,它不是报道这些人如何生存,而是揭示中国人才制度、人事制度的痼疾。而在现在中国媒体的IT报道中,充斥着大量长篇幅的业内深度报道,比如网易卖不卖,无数记者发表长篇大论,发表各种观点:这不是记者们该做的,卖不卖是企业家的事情,合不合理是管理者的事情,记者们需要揭示,这种卖是否有社会意义?如果有,做出来;没有,把事件放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17.
常听有人抱怨,当经济记者难。难在何处?据说难在一篇报道见报后,常常会招来种种非议。其实,报道之所以会招来非议,有不少是记者自身的原因,我将其归结为“三忌”。一忌“片面选材”去年初,由于国家压缩基建规模等原因,各地出现了民工大流动。对此,新闻界予以关注,适当报道,无可厚非。可是,有家报纸在报道这一现象时,用了近半个版的篇幅列举那些非偷即淫案例,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农村民工进城就没做好事。还有,一个时期以来,报道经济犯罪,给人的印象是管钱管物的多数不干净;报道万元户,又似乎万元户遍地皆是。  相似文献   

18.
解释性报道来源于西方新闻学,在西方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充分利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提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它介于纯新闻(客观报道)和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比纯新闻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的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克服了纯新闻报道肤浅零碎的弊端。197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把它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的学者称解释性报道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开设了"释义性新闻奖"。  相似文献   

19.
常听有人抱怨,当经济记者难。难在何处?据说难在一篇报道见报后,常常会招来种种非议。其实,报道之所以会招来非议,有不少是记者自身的原因,我将其归结为“三忌”。一忌“片面选材”去年初,由于国家压缩基建规模等原因,各地出现了民工大流动。对此,新闻界予以关注,适当报道,无可厚非。可是,有家报纸在报道这一现象时,用了近半个版的篇幅列举那些非偷即淫案例,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农村民工进城就没做好事。还有,一个时期以来,报道经济犯罪,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们报社在改进经济报道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主要从实现“三个转变”方面进行的。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增强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力度。目前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经济报道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优势的。读者不爱看,主要是缺乏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改进经济报道,首要的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就是要使经济报道问题抓得准、社会反响大、克服一般化。这里有一个个体深度力度和群体深度力度的问题。一种是单篇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