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通过批判神学和思辨哲学提出了未来哲学的原则是用“人的哲学”取代“神的哲学”,从而将哲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基地,但他对黑格尔思辨神学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一种心理学的、直观的方法。缺乏对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充分认识。因而他所主张的。人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抽象的、贫乏的。要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这一转变中结出真正的果实,就必须吸纳黑格尔哲学中有关人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或对理性传统的挑战,其哲学批判的"反理性"维度主要体现于其感性哲学的逻辑起点"感性"及其"感性—对象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5.
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从属于他全部著述的唯一主题-宗教批判-的。黑格尔哲学在他看来是理性化、现代化的神学。他把黑格尔哲学置于近代以来整个唯心主义传统中来加以研究,因此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显示了少见的理论力度。他指出黑格尔哲学最大的错误是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思维抽象和感性具体之间关系,并且分析了黑格尔陷入这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他批判了黑格尔缺乏发生学的批判思维,因而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揭露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人的有限精神的异化。他还着力揭露了黑格尔绝对精神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由此论证了他创立新的“感性哲学”--人本学和自然学--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通晓黑格尔哲学,并以体现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批判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从根本上突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德法年鉴》期间的马克思则把黄昏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改造成为“一唱天下白”的高卢雄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宝藏进行的批判改造和对黑格尔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的全面地分析、批判,则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找到了直接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7.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试图超越知识论立场所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外在性统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过劳动实践联结起来的感性对象化关系这一本质上的统一。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本原就是对象性存在,从而为我们应对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感性的阐释向度是多维的,对感性的贬抑也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马克思将感性作为探寻世界的基础和开端,在从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两个角度考察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辩证扬弃,将感性导向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并将共产主义视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界碑。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完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以“实践主体”对以往主客体理论突破为契入点,独创性地解释了“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规定,并导出含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结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标志着历史发展之谜被揭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再到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用实践思维方式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历程。本文从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转变角度探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的揭露和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本主义为中心,论述了宗教产生的基础及其本质。在批判宗教神学中逐渐形成了人本学思想,人本学则成为其宗教批判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新哲学的建立必须“将神学变为人本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以比较生活的本质、主体、目标为具体的切入点,揭示两种生活哲学的本质差别。文章认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开显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崭新视阈。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超越,实现了生活哲学范式和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折。  相似文献   

14.
德拉·沃尔佩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还原为一种一般唯心主义,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否定的神学,其辩证法也只是一种先验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哲学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彻底决裂,进而认为方法论的变革——科学辩证法——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但是德拉·沃尔佩在解释这种方法论变革的时候,并不是立足于马克思文本本身的含义,而是戴上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眼镜来反观马克思的方法论的,在本质上已经用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原理和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偷偷地置换掉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的方法论还原为一般唯物主义的实验理性,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极大误读,已经远远地背离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其主导原则和核心范畴,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必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实践观"嬗变的基本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始,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建立了"科学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科学实践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异化理论的逐步形成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以及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哲学基础,但它的形成并不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不断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粗略说来,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最后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虽然对于瓦解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即其片面的感觉主义导致其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时的无能为力和不能很好说明感性的人的"理性本质",对人的理解缺乏真正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在社会和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