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听到一位学生说:“昨天迟到了,被罚抄两遍课文。”又一位学生说:“上午因在课堂上讲小话,被老师罚抄课文三遍。”学生说的是实话。时至今日,有的教师仍把罚抄当作教育学生的“法宝”:作业未做完,罚你把某课生字词抄五遍,作业出现某些问题,罚你重做两遍。据笔者调查的30个学生说,他们都有被罚抄经历。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管理》2005,(2):61-61
“上课走神儿罚站1小时,不按时完成作业罚抄5遍课文”,这些沿用多年的校规,却是对学生的侵权。  相似文献   

3.
因工作关系,笔者在对一些中小学校进行教育督导检查时发现,个别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极不认真,只批不改,大而化之。“重作三遍”、“罚抄十行”等批语还不时出现。某校有一个学生的数学作业几道题全部错了,老师批语:“罚作五遍”。第二天,这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每道题都作了五遍。笔者发现,重作的五道题,大部分不对,可老师这次却全部判了对号。这种做法,其害处显而易见。由此笔者想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作业中写错了字,老师动辄就“罚抄十行”、  相似文献   

4.
记得小时侯,父母亲教我读骆宾王的《咏鹅》,让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读,背不来不准吃饭。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一首古代诗歌,学完让我们默写,结果我没默写出来,老师就使出了杀手锏——罚抄。已经不记得抄了多少遍,只记得抄到电视节目结束,  相似文献   

5.
2002年8月20日,山东省金乡县某中学初一(3)班学生徐某,因作文迟交三天,被语文教师李某责令罚抄24遍。徐某回到家里,从晚上6点一直到深夜12点也没抄完24遍,无奈给父母留下遗言,准备离家出走,幸亏被家长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第二天,徐某的家长领他去学校找语文老师,然而,李老师却持有异议,理由是: “罚抄”是我们学校管理学生旱已形成的习惯,而且效果很好,你的孩子被“罚抄”,是不服从管教的结果……学校校长也只说了句“今后注意实效。合理使用”而已。2002年9月4日,徐某的父母通过法律咨询,了解到学校及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教育法》和《教师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徐海燕 《考试周刊》2013,(86):99-99
1.科学进行词汇教学、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常常逼迫学生课后十遍二十遍地写单词,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罚抄式”单词的方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背单词,比如根据单词的读音来背单词。若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规定他们每天背一定数量的单词和词汇,这样比“罚抄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持缓发生的意外事件 伴随着小米的迅速蹿红,奇怪的事情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为了完成罚抄的一千遍纳尤古历史,小龙、阿诺还有萌萌一直抄到了第二天早晨快天亮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有个孩子告诉我,他最怕的就是教师眼一瞪,说声“罚抄二十遍”,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一个星期的愉快将全被剥夺。我听到过的“罚”有让小学生把“中国”写二百遍的,有让初一学生抄英语课文一百遍的,有让初二学生把代数作业做二百遍的,最不可理喻的是一位中学教师罚学生做两题数学,不多不少,做二百五十遍,而且规定抄题……教师动辄就罚,究竟有没有“效果”?我想总会有一些的,那就是学生往往会因为这样一种粗暴做法,转而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强烈的厌恶。有必要作点解释。早先的罚抄,多是罚学生抄子曰诗云,这种罚抄尽管痛苦,但好于打手心,且几十年过去,面对自己的一笔好字和烂熟于心的锦绣文章,对先生的那一声“罚”倒未必有很深的怨恨(当然,“既打且罚”的恶行也是有的);但现今是讲人道的社会,这个“罚”便显示出不可思议的落后性。绑架拐卖儿童、毒打虐待儿童,社会公愤立刻而起;而用超量作业惩罚少年儿童,却无相应  相似文献   

9.
老拖同志…… 毛冬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今天早上他被老拖叫到办公室里狠狠地训了一顿,因为作业没完成,老拖向来对作业很重视.一见作业没完成,老拖立即两眼冒火,那阵势恨不得把毛冬一口吞下去.最后老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处罚决定:补上作业并罚抄100遍.  相似文献   

10.
持续发生的意外事件伴随着小米的迅速蹿红,奇怪的事情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为了完成罚抄的一千遍纳尤古历史,小龙、阿诺还有萌萌一直抄到了第二天早晨快天亮的时候。三个人终于坚持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结果第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06,(7):12-12
浙江宁波鄞州区五乡镇某中学学生因为做错了一道数学题,被教师罚抄10000遍“1+1:2”。 赤裸裸的体罚,如今已经不好使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由中等师范学校改制而来的普通高级中学,至今从事基础教育只有短暂的三年历史。三年多来,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的累,学生的苦。历史学科更是首当其冲,许多教师令学生苦背教科书,苦背现成的答案。对不听话的学生,教师只好放弃休息、假日,监督这些学生背书,罚抄练习十遍、二十遍,甚至五十遍。难道这是教师敬  相似文献   

13.
唐惠忠 《初中生》2015,(14):14-16
(接上期) 三、移植专业文体 近年中考中,在众多考生采用标准文体的背景下,部分考生借鉴某些专业文体,创造出别样化的新体裁. 比如满分作文《自证对与错》来自教育方面,《“我不是堕落的催化剂”——“比”的申辩》来自法律诉讼方面.前者除首尾简约的环境描写外,主体部分由“已知”“求证”“证明”“解答”四部分组成,作者以这种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罚抄500遍”的认识,文章的主题——罚抄的“对与错”和拒绝罚抄、“与老师斗智”的“对与错”,通过这一别致的形式表现得轻松自如.后者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想象空间,由“堕落”充当原告,请出秦桧、和珅、胡长清、成克杰作为原告证人,而翟盘(Japan日本)、康有为、商鞅、奥林匹克则是被告证人,让“比”的功过在法庭辩论中展现出来,寓庄于谐,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4.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某班一后进生,A 老师发现他作业鬼画桃符错误连篇,于是罚重作一遍,B 老师发现他照抄作业,于是罚抄写两遍,C老师这科考试又不及格.于是又罚抄试卷三遍.……该生只好整天忙于对付“罚”,开夜车至到深夜,第二天他拖着疲乏的身体来到学校,上课时精神恍惚,什么也没听进,什么也没学懂,于是又得重复昨天的“工作”.这种采取“罚”的办法来教育后进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只能造成恶性循环,差生更差.今天,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能健  相似文献   

15.
记得小时侯,父母亲教我读骆宾王的《咏鹅》,让我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读,背不来不准吃饭。上了小学,老师教我们一首古代诗歌,学完让我们默写,结果我没默写出来,老师就使出了杀手锏—罚抄。已经不记得抄了多少遍,只记得抄到电视节目结束,还没有抄完。童年的记忆让我对古代诗歌有了一种莫名的畏惧,到底他们的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16.
<正>上课了,这节是班会课。曾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个实验,好不好?""好!"大家高兴地说道。"好,等下我做实验的时候,你们不准说话,说话的罚抄课文十遍!"我们马上  相似文献   

17.
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年龄与经历等方面的不同,比较容易产生代沟。T老师课堂上对学生“刁难”的不当处置,使师生之间的代沟加深了。“超女、QQ他都听不懂”,在学生眼中,他是个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老叫我们在书上划杠杠,每次课前都要背上节课的内容,背不出来就罚抄20遍”,陈旧、简单、呆板的教学方式,甚至还夹带着“罚抄20遍”的变相体罚,使学生“不喜欢他的课”;老气横秋,自以为是,总认为学生“吃的饭还没我吃的盐多”,再加上不尊重学生,在课堂上骂学生“你去当狗”等侮辱性话语,T老师未能受到学生欢迎、与学生之间有着深深的代沟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8.
李舰 《家长》2013,(Z1):6
在武汉一家著名的教育论坛上,网友"翩翩而来"发帖——《罚抄的那些事》,总结女儿班上同学应对老师罚抄的"高招"":草船借箭""桃园结义""蒋干中计"等等"锦囊妙计",复写纸、双刀、四笔连书等罚抄利器爆红网络,引发网友热议。——摘编自《武汉晚报》点评:"斗罚"的"锦囊妙计"显然是因为罚抄的量过大,学生才会想出这些应对的点子。追根究底,这往往与以罚代教的方法有关当罚抄不再是让学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以培养人、塑造人、创造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尊重生命存在的价值为目的的,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修正他们的言行.然而,有些教师对学生犯错误采取的手段就是惩罚: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外罚站;上课看课外书的收缴,或当场撕毁;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站到教室外罚抄多遍;不做值日、乱扔纸屑的停课做值日;课上与教师发生冲突,则赶出教室,甚至拳脚相加等等.  相似文献   

20.
舍不得     
张琴 《教师博览》2014,(1):38-38
<正>我常看到别班孩子因写错一个问,被老师罚抄十遍二十遍,或因在课堂上表达不同见解而遭到训斥;常看到孩子因为调皮打架,被老师唤来家长狠狠地责打……这样的事情见多了,我就为我们班孩子感到庆幸。我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孩子肯定是会犯错的,不然就不是孩子了。"孩子有错,纠正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极端的责罚方式让孩子的童年布满恐惧阴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