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介绍婺源虹关文书中的一批信函原件,透视晚清时期上海徽帮学徒的社会生活,展示普通民众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从寄居异地、孤单寂寞的学徒生活,到亲人往返、婚丧酬酢的繁琐细节,从米价波动带来的经济困扰,到鞋样首饰所体现的时尚变动,这些带有真实情感表达、反映日常生活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徽州学徒婚姻选择以及婚事的消费等,为其他的史料所罕见。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作品数量大大超过了创作文学。这一特殊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极强的目的性,译文里出现的大量的增删、漏译、误译、序言、按语等都不影响它们在社会在民众中所起的作用。根据目的论的解释,译者可以按照译文的目的和译者的任务用多种方式来翻译。判定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再是忠实、等值,而变成了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实现译文的功能。以此为标准,晚清翻译文学实现了唤醒民众、改良社会的目的,因而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李怀印对晚清时期获鹿县乡地制的研究表明,在获鹿县乡村社会内部,普通民众自我管理,集体协作;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上,官府和乡村是互相依靠和合作的;在统治者的治理理念方面,国家不是无力进入乡村,而是无心进入.李怀印获鹿县乡地制研究开创了晚清乡村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宗族内部关系是研究徽州社会宗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试图以目前所见《徽州文书》中捐献财产文契为中心研究清代徽州宗族内部关系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陆吉康 《历史教学问题》2014,(2):109-112,80
晚清时期,吸食鸦片现象盛行,鸦片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大量民众参与吸食鸦片,晚清社会的鸦片消费市场日渐形成并扩大,英国等西方列强在日渐扩大的鸦片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鸦片贸易问题成为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吸食鸦片者在享受鸦片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使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晚清时期吸食鸦片群体的形成是一个由少而多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根据鸦片的历年消费量可以推算出历年大体的吸食鸦片成瘾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19世纪 6 0、70年代 ,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的广泛兴起和蔓延中 ,以绅耆士子为代表的乡土社会民间知识精英从各方面向乡土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施加影响 ,从而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意识的觉醒中 ,发挥了双重作用。其一 ,他们催化和推动了乡土社会广大下层民众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 ;其二 ,他们又将这一走向觉醒的民族意识引导到了盲目排外的歧路上。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因此长期未能步入近代新型民族主义的航道  相似文献   

9.
晚清新政时期中国社会变化激烈,矛盾尖锐,民众骚乱此起彼伏。苛捐杂税,官吏中饱是民变高发的主要原因,但背后有无数隐含因素在起作用。剖析这些社会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清末新政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厅收藏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各地出版的一批代表性宗教期刊,其中以基督教新教出版的期刊占绝大部分。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近代出版和新闻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宗教期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以及民生百态,对研究发生重大变革的民国时期的社会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两种不同模式。精英化的文化传播模式极力展现有关国家民族的政治理念等宏大叙述,体现出传播主体精英化的身份特征和价值立场,在特定时期有其历史意义,也有自身缺陷。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模式突出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体现了晚清民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有着精英文化传播模式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相关文集、方志、游记、家谱等史料,对明清时期徽州官民的游居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措施进行研究。结论显示:徽州官民对树木山场、龙脉水口等自然资源和黄山、齐云山等旅游名胜地的保护措施,既体现了徽州笃信风水、尊宗敬祖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徽州民众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伦理思想。同时从侧面说明,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徽州人地关系的不断紧张、民众求利思想的强化,徽州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徽州县官在乡村治理中处于重要位置,是沟通上级官府和乡村民众的枢纽,其选拔和任用深受官府的重视。徽州县官的日常事务主要涉及教化乡里、化民讼牒、催征赋役、缉拿盗匪、劝民农桑等,在乡村治理中多有远见卓识,为徽州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可否认,徽州县官群体中亦有德行失范和徇私枉法者,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为启蒙民众而创办的白话刊肩负起传播知识、宣传启蒙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重任,对白话文的推广与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晚清书写语言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和现代报报刊的勃兴带来了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5.
《清稗类钞》虽然并不是一部正史类的记述作品,但是作者徐珂有着严谨的编辑态度,很多记述可以补正史之不足。而其中"娼妓类"的记述则更能使我们了解晚清的社会风俗的另一个方面——娼妓,这个方面在历史研究中则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这个方面,可以使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从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转到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史上来,对于研究晚清的风俗民情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徽州朴学在乾嘉时代把科学的考证精神广泛地动用到音韵、训诂、哲学、天文、历算、地舆等各个方面,而发展为专门化的研究。徽州朴学是清世朴学重要阶段的代表,其渊源是东汉一系的古文经学。 徽州朴学的成因,既有雍、乾时期普遍性的社会原因,如清初学术风气的影响和乾隆时期统治者对经学的重视,又有徽州独特的地域性的经济、学术原因,这表现在受到新安理学的治学态度和积极入世思想影响,以及徽州发达的商业经济对文化、学术繁荣的促进。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乞丐数量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频发的天灾人祸,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土地兼并,不良社会风气的推动以及传统行乞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大量乞丐产生。考察这一时期的乞丐问题,有助于加深对晚清时期这一特殊群体和晚清社会的认识,为今天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使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作为办学主体的国家使用了抽收捐税等各种手段筹措教育经费,这些手段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这可以看作是国家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总的说来,晚清的教育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倾向,科幻小说自晚清引进以来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秉承爱国的理念、为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抒发对现实不满的同时又在作品中对未来中国充满期许。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续晚清科幻作家们的写作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徽商的衰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税负的角度加以探析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茶叶贸易是徽商主业之一,咸丰之前,茶叶税负较轻,徽州茶业兴盛,商人获利较易;成丰以后,税制趋坏,茶叶税负沉重,引、捐、厘、税并行,导致商人利润枯竭,茶叶贸易遂衰,徽州茶商在遽显辉煌后迅速败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