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君 《新闻天地》2004,(4):37-39
日前,颇具影响的《新周刊》公布2005年度中国电视节目榜。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当选2005年度中国电视最佳谈话节目。《新周刊》列出《背后的故事》当选理由时指出:“《背后的故事》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品质的一种提升方向:人性化的新闻内幕、故事化的情感内幕、围炉夜话式的记录片;它总能在纷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适的时代主角,诉说不一样的版本,拨响意外的心灵弦歌。”20多年来,在中国女排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背后,有一个人始终见证着这一切,他就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  相似文献   

2.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明红 《陕西档案》2003,(5):42-44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洋房中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  相似文献   

4.
明红 《档案天地》2005,(1):19-21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洋房中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  相似文献   

5.
6年前,大卫·洛奇被大量译介到中国来的时候,他正好暂停了小说创作。今年,洛奇又有新故事了,这就是《思想》(《Thinks》)。 故事仍然发生在那个虚构的格洛斯特大学,那里有一个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霍尔特拜林”中心,它在人  相似文献   

6.
约翰·伯格1985年的诗文集《白鸟》.到美国成了《观感》,再成为今日中国《讲故事的人》——亦无不可。他长居阿尔卑斯山区的法国农庄。常听本村七旬牛倌坐山论道——“他记得每个婚礼在哪年哪月举行,每个婚礼他都有个故事可讲。”  相似文献   

7.
宋人将范仲淹《怀庆朔》诗附会为怀妓诗。本文考察了附会的各种“版本”,并据相关史料,辨明附会文本的站不住脚,不过是风流文人编造的“美丽的谎言”罢了。然后考察明人利用附会故事敷衍的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说明利用历史名人的逸闻作“本事”而进行再创作,在宋以后的小说(特别是白活小说)史、戏曲史上具有普遍性,它反映了民众出于“悦愉”的审美趣味,更乐意接受和欣赏谎言中的“美丽”部分,勿须去深究事件的真实性。这清晰地勾画出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的。当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这一点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股异常强烈的、经久不退的思绪:倘若我能为宾雁写传,那传名,我也同样会定这一个——《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责任编辑之所以要坚持使用这个篇名作为书名,其用意之一就在于要为刘宾雁树碑立传,确认刘宾雁是个“不会说假话的”人。不仅如此,这位责任编辑在《代序》中还有话。他说:“诚然,以如此简朴的词语概括宾雁,决不可能道出他作为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全部特性,倒很  相似文献   

9.
年初,美籍华人赵浩生主动提出他写的《鹦鹉螺号的故事》和《格陵征空记》两部书稿,请国内出版单位考虑出版。目前,科学普及出版社已将其列入出版计划。《鹦鹉螺号的故事》,一九五九年由香港出版,后来又多次重印。这一次,作者为了向国内投稿,新写了第一章——《献礼》。文中写道,他受国内新长征形势的鼓舞,看到全国青年如饥似渴地钻研科学技术,因而“愿以这本科技攻关的故事做为对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忠诚献礼”。他希望,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数不尽的“鹦鹉螺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王乾荣 《传媒》2002,(6):22
《环球时报》驻伦敦特约记者许安结3月14日报道:“近日,英国《星期日快报》完成了一项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评选全世界最美丽的三百位女性。” 我认为这不是“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星期日快报》评出的,仅仅是它这个报,或者说它所聘请的五十位评审委员心目中的“最美丽女人”。所以它拉的“全世界”这个大旗,完全是唬人的。 世界何其大,是区区五十双眼睛所能搜寻得过来的吗?我看便是他们每个人都长着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不行。恰巧我最近看到一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3,(19):66-67
看过《黑客帝国》的人很多,但是能把影片中这段故事看明白的却很少。因为这故事委实复杂。所以好像有必要把它再讲讲。这是一段有关ZION(中文名叫“锡安”)的历史,这段历史被来人称为“二次复兴”——(THE SECOND RENAISSANCE) 在“二次复兴”的初始,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进入到一个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2014年一定要推荐一本书看的话,毫不犹豫,我会推荐《星期一的斑马线》。在一系列外国文学引进作品中,《星期一的斑马线》并不起眼。除了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入选台湾诚品书店选书外,再没有任何光亮的头衔。但这丝毫无法阻拦它斩获无数人的喜爱和推荐。“这是个诉说得十分美丽又真诚的特殊故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皆有提升他人生命的力量,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个人的生命将会变得多丰富。”《让幸福来敲门》作家克里斯·加德纳如此称赞道。  相似文献   

13.
洪涛 《现代传播》2006,(3):139-141
在《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中,法国学者贝尔纳·斯蒂格勒通过对古希腊爱比米修斯和普罗米修斯神话的现代性解读,得出了人的本质是建立在技术(工具)之上的结论。人不同于动物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人不具有与生俱来的属性,这构成了人的“缺陷”,而超越“缺陷”是人之为人的第一条件,普罗米修斯盗出火种正是人借以超越“缺陷”的工具。因而没有技术(工具)就没有人,超越技术来谈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法兰西风格的大胆命题。它和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那就是它…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繁本的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后者插增了梁山泊好汉攻打田虎、王庆的故事,还在于后者“移置”了“阎婆事”。“阎婆事”系指“水洗”故事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在《水浒传》百回繁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一般被安排在刘唐奉晁盖之命下书给宋江之后(晚于百二十回本的芥子园本等除外)。而《水浒传》百二十回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则被移置到刘唐下书之前。 最早提到这一情节差异的是万历时期的出版商人袁无涯。他在托名李蛰的《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中说①:“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8,(2):23
在订货会会场,一场持续3小时人气火爆的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的《要做股市赢家之二》。杨百万被广大股民誉为“散户工会小组长”,其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他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动人心魄的市场变革与风云。其风险意识和对政策面的研判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对市场实战和投资更有其神秘而实用的一套个人秘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海外记事”征文的编辑,对于《啊,鼓岭!》一文(刊登于本报1992年4月8日第7版)获得一等奖并不感到意外,但对它引起的一些反响,却是始料不及的。由于本报所起的桥梁作用,这篇文章记载的动人故事得以延伸,续写出美丽的篇章。《啊,鼓岭!》的作者钟翰是位留美学生。他在与嘎登勒太太的交往中,了解到这位英国老太太同他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增多,深受读者的欢迎。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日,《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其它报纸有什么“破案故事”、“新风故事”等栏目,《人民日报》也从1984年9月起在一版开辟了“凡人新书”专栏,相当多的稿件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故事获奖的不乏其作。故有人称它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枝奇葩。新闻故事从大概念讲属于通讯的范畴,由于它短小精悍,也有人称它为“小通讯”、“微型通讯”。什么叫新闻故事?说完整点,就是:写一人一事为主,篇幅短小(一般五六百字),内容单一的通讯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朱洪 《出版参考》2005,(7):41-42
范文澜是当代历史学家,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曾经一度否定了一切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蠡国殃民”。因为《中国通史》影响大,特别在”文革”中,范老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范文澜强调佛教是迷信的思想,赵朴初是不同意的。譬如禅宗是最反迷信的,禅宗历史上有许多破除迷信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  相似文献   

20.
张志安 《新闻记者》2006,(10):82-83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