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题以上三文分别分析了顿号和句号的错用,本文再简要谈谈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的错用。一、分号的错用《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分号的性质和作用有这样的规定:“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号只用于复句之中;(2)分号在复句中主要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表示一种并列关系;(3)有时用来表示非并列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对其正确使用。  为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 1990年 3月重新修订发布。  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最易用混和用法不当的是“分号”,因此对分号的使用应引起注意。  “分号”的形式为“;”,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  (1)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  相似文献   

3.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1):66-66
目前,书报刊上以及<编辑学报>来稿中,简单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断句(即用句号)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虽然……但是……"中,"但是"前,:因为……所以……"中,"所以"前,"不仅……而且……"中,"而且"前用了句号.这是错误的.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规定:"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用分号".  相似文献   

4.
正复句有2类:一类是简单复句,即复句中只有2个单句;另一类是多重复句,即复句中有2个以上单句。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4.6.3.2规定:"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应用分号。可见,多重复句内部用句号是不规范的。为便于理解,标准列举了如下4个示例:示例1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示例2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  相似文献   

5.
顿号的错用,除本题上篇所谈的两种外,还可以举出以下几种: (一)在复句的分句之间错用顿号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是用逗号或分号表示的,而不是用顿号表示。如果使用了顿号,那就会将复句误变成单句,将复句的分句误变成句子成分,因而歪曲和错误地改变复句本来的语法逻辑关系,并使句意不确或发生错误。  相似文献   

6.
在标点符号的应用中,错得最多的就是标点符号中最常用的3种点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都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从是否表示并列来看:顿号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逗号没有并列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在标点符号的应用中,错得最多的就是标点符号中最常用的3种点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顿号、逗号和分号都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区别.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分号最长,逗号居中;从是否表示并列来看顿号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逗号没有并列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逗号和其它点号的通用《河南气象》编辑部王魁山标点符号在使用中具有灵活性,尤其是逗号,常可和分号、冒号、顿号通用。一、逗号和分号的通用复句中并列分句间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分号。例如:①p为压力,V为体积,T为热力学温度。例①中,三个并列的分句间用了逗号...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制定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二十九条,给分号用法规定了三条使用原则:"(1)从层次上看,句号>分号>逗号>顿号;(2)分号不用在普通单句里;(3)分号一般用在并列复句里,被分号隔开的各分句中,至少应当有一组内有逗号。"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三条原则没有一条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  相似文献   

10.
复句与句群     
单句是最小的语言表述单位,而复句,则是单句的扩充。我们在需要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这就构成了复句。进入复句后,原先的各个单句就成为复句中的分句,各分句之间小的停顿,一般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结束时有大的停顿,则常用句号、问号、叹号等表示。 复句对单句的扩充,不是简单地表现为语言单位增多,句子加长,而是指由逻辑关系联缀起来的句子关系的增加和意义的复杂。也就是说,界定单句与复句的标尺不在句子的长短,而在于内部的结构状况。如果一个句子中的语言单位…  相似文献   

11.
顿号,《辞海》注:“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实际上许多文章中对顿号的用法超出此限,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推而广之,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无均可,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12.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  相似文献   

13.
多余的顿号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然而,习惯上却有一种用法超出此限,实是用得太滥。相邻的两数字并列,以表示未实指的概数时,如今习惯上加用顿号,如“七、八件”“三、四人”;非相邻数字并列也加顿号,如“三、五天”。其实这里的顿号有不如无。而有些情况下则必不可用,用则生疑。例如:光明日报2月14日严家其同志文章:“一、二十年来不少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观点、思想动摇了……”其中“一、”极易被误认为是内容上的序数词。另外,还有“六十四、五岁”“百分之七、八十”“三万五、六千元”“三、五  相似文献   

14.
“不仅”、“不仅仅”是两个连词,常用于递进复句中,表示分句之间意义上一层进一层的关系;两者置于前一分句,后一分句则常用“而且”、“还”、“也”、“更”、“都”、“甚至”、“反而”、“就是”等关联词语与之相配合、相呼应。例如:  相似文献   

15.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常常通过一定的关联词语来表示。有些关联词语可以单个地使用,有些关联词语则需要成对地使用。比如,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中,可以只在正句里用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可是”“但是”“然而”“但”“却”“不过”等;也可以成对地使用关联词,如在偏句中用表示让步关系的“虽然”“尽管”等,在正句中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可是”“但是”“然而”“还是”等。使用成对的关联词,表示转折意味很重,分句间在意义上明显对立;使用单个的关联词,表示转折的意味较轻。当然有时也可以一个关联  相似文献   

16.
“比赛未能按时进行,由于天气不好”之类的因果复句时见于卷头报端。这里,“由于”一词用法失当。“由于”是一个因果连词。在句子内部,它和“因为”、“所以”、“因此”、“因而”等所表示的组合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但是,它们在用法和表意功能上却不尽相同。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中,如果用“由于”,则必须把表结果的分句放在前面,而不能放在后面。开篇例句的正确表述方式应是:“由于天气不好,比赛未能按时进行。”倘若非把表示结果的分句置于前面,表示  相似文献   

17.
“特别是”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常见常用的插入语。它可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分句中,用来联系单词或词组;可用在复句中,用以联系分句;也可用到句组中,联系着其前后相关的句子。“特别是”所联系的前项与后项,有的是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既后项是前项中的某个个体;有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后项是前项的某一组成部分;有的则是并列关系,即前项与后项是平等的并列关系等。不管上述的哪种情况,它都可以表达某些特殊的语义,主要的是强调和突出它所引领的部分(即后项)所表示的人、事物或某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句组(也称句群)或文章段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单句,以及复句)组成的。无论是分句,还是句子,当它们多个连在一起组成复句或句组、段落时,它们之间就在意义上或结构上发生这种或那种关系而有机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但其中的每个分句,或者每个句子,却仍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表达这种意思所必备的结构形式,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例如:  相似文献   

19.
顿号表示并列的词语间的短暂的停顿,如“气温、湿度”,“机关、工厂、学校”,“生产、使用”,“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认真调查、正确处理”。并列性词语之间,有时是多层的关系。怎样使用标点来表现这种关系,是否还需要用上连词,值得留意。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使语义不清。例如: “我们要报道那些在革新、挖潜,在提高产品质量、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复句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 1.分句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复句的特点,就是几个分句必须具有必要的逻辑联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出现语病。例如:“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一下几个月来的学习经验,因为我们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他们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