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策应国家“双一流”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实施了旨在提升办学质量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广东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以启动早和投入大而备受关注。该计划首个建设周期已满,评估其政策效应能为改进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收集2012年至2020年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评估“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政策实施后,入选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层次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显示,“冲一流”高校、“补短板”高校、“强特色”高校分别实现了其在ESI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目标。展望未来,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应更侧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政策的持续性,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政策旨在解决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然而,目前多数相关研究仍然集中于政策文本的质性分析。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其一,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省属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立项数提高了13.40%,科研成果产出提高了14.80%,科研成果获奖提高了28%。其二,随着“中西部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的相继实施,中西部省域高等教育的专利授权转让数提高了22.1%,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与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中西部省域高职称教师规模增量获得了5.50%的纯政策效应,充实了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但青年教师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展望未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重心应放在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省域自足能力的培育上,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空间。  相似文献   

3.
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是国家重点大学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其实质是在省域高等教育中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目的是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原则是坚持扶优扶强,路径是重点大学培育发展计划。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坚持效率优先、自上而下、多元发展的价值选择,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高水平大学遴选标准的缺失,建设的目标悖论,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统一以及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省域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省域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与地方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特点,但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适应,并趋向合理性发展。因此,省域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要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加大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省际流动,完善高等教育师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以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为代表的发达省域率先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其动因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生产函数优化升级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变化。实证研究发现,四省(市)的高水平大学整体实力明显提升,高水平大学指数之和在全国占比呈现增长趋势。在发达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高强度集中式的财力投入方式、对功利化竞争性指标的过度追求以及引发高水平大学聚集的“马太效应”等问题值得反思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期满之际,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的评价维度后,收集2015—2019年3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结果显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实施在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对入选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且政策效应估计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然而,少数反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的指标呈现的影响虽为正向但不显著,这反映了该政策效应与政策目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展望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导向:在学科建设上需关注“冷门绝学”,适当增添人文社会科学“色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更注重“内源”发展,坚持“外援”“内源”相结合;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上需注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对推动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基于“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及政策之窗几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的形成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本科高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形成了“问题源流”;内外部“政策企业家”的积极推动,形成了“政策源流”;政治领袖的执政理念,形成了“政治源流”。在三流汇聚过程中,政治源流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发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之窗”打开。其启示在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出台,需经过严格的政策评估,做好充分的实施准备,并提供备选方案;在高等教育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政府应致力于为我国高校提供包容开放、能进能退的制度环境,强化高等教育“本体性价值”,从“强制的硬工具”转向“激励的软工具”,才能发挥出政策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是以缩小与参照对象或标准的差距为直接目标的一种创新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博弈的过程,其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湖南省“985”高校为例,通过排名、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其相关差距,从而提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在于与所在区域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涉及到“地方”与区域所在的高水平大学之间的互促互动.应注意的策略有:加大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经费投入并多渠道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地方制度环境,把对拔尖人才特别是对年轻拔尖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稳定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对接地方产业集群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加强国际合作的程度与质量,把科研水平的提升作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推力;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匹配度.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水平大学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方大学已将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既区别于一流大学的偏重于理论研究,以应用创新研究为特点,又区别于众多地方大学的实践应用性,以高水平应用研究为特色。这一战略定位的实现需要高校外部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高校内部在学科结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类型上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方大学已将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这一目标定位既区别于一流大学的偏重于理论研究,以应用创新研究为特点,又区别于众多地方大学的实践应用性,以高水平应用研究为特色。这一战略定位的实现需要高校外部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高校内部在学科结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类型上进行综合性的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11.
蒋妍  李芒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6):121-128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从教向学的范式转换”改革热潮。日本高校自2012年起积极推进“主动学习”,其中既包含教师教学也包含学生学习。为深入理解日本高校“主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对“主动学习”产生的学术理论背景、社会背景、政府政策导向、推进状况、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以期对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的特色化发展,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凸显出来,越来越成为制约大学特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积极把握系统综合时代大学学科结构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积极探寻学科结构调整的策略,是提升地方综合大学办学水平和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While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 and anti-racist education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n England and Wales since the late 1980s (as a result of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New Right thinking on education policy), this has not occurred in other countries. For example, in Canada successive federal administrations-irrespective of political hue-have remained firmly committed to Pierre Trudeau's (1971) pluralistic notion of the Canadian 'mosaic' and continued to endors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policies to promote 'race' and ethnic equality. Despite this, regional devolution has ensured that the responses to these federal initiativ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have been varied and that developments in practice have been uneven. In this paper, we draw upon ethnographic data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sociological account of these regional differences. Focusing on the perspectives of a sample of 42 'active players' in the field of race equity education (i.e. teachers and youth workers, academics,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chool board officials, equity officers,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ficials, consultants, grass-roots activist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pressure groups), we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developments in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wo Canadian provinces: Ontario and British Columbia. Throughout the paper, we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grounded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part played by loc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both shaping and modifying the articulation and effects of federal policy.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校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障碍和难解问题是机制建设。同时,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协同努力,而多元参与恰恰是教育治理的显性特征。从现代教育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政策支撑机制—内部建设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从夯实外部支撑服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汇聚社会潜在能量等三大方面阐述信息化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外部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高校以签约体系为主要薪资制类型,这为美国高校挑选到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在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比较中可以看到,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具有很强的外部竞争性。尽管在一些高学历领域中,美国高校教师平均薪酬只相当于高校外同行的70%,但近年来,对高市场要求的学科,美国高校采取政策倾斜的方式,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招募高质量教师的外部人力资源环境。这些都能为我国高校目前的薪酬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推进期和深化期,现已成为国家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展现出一种由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词频次随时间变化而增加,且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政策类型逐渐多样,卫生/健康类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有效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未来政策制度应从六大体系入手,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f chan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ten consider faculty support a key influence on the success of academic reform efforts. Scholars, however, have given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disciplinary environments (e.g., culture, values, and habits of mind)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change. Using data from 1,272 faculty members in 203 engineering programs on 39 campuses,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engineering faculty from different academic environments (defined by Holland’s typology) vary in their responses to changing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requiremen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broad disciplinary groupings often used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fail to capture the subtleties of within-field variations in faculty values, customs, and dispositions relating to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change and provide moderate support for using Holland’s theory for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相似文献   

18.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文章基于六所地方转型高校的深度调查,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凝聚中国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经验:以“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决议”等形式将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及“应用型办学定位”予以明确;以建设产业学院、调整专业(群)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等方式实现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设置模块化课程、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改革学校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以“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突破”“引进来”“送出去”“双聘双挂”等多路径,来提升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些如“火”的现场背后也存在如“冰”的困境: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理念与认识仍缺乏“共识”,仍存在“标签化”疑虑;地方高校各“关键要素”的转型仍存在能力、路径及机制等多方面障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是短板,亟待完善制度、理顺机制。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并达成共识,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的高校来看待;要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分类设置与分类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地方转型高校“关键要素”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star ship in the policy fleet for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public policy focus on higher education, in part, reflects a growing consensus in macroeconomics of 'new growth' or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based on the work of Solow, Lucas and Romer that argue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economic growth is technological change (i.e. improvements in knowledge about how we transform inputs into outpu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Knowledge about technology and levels of information flow are now considered critic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 account for differential growth patterns. In short, universities are seen to be a key driver towards the knowledge economy. Accordingl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 encouraged to develop links with industry and business in a series of new venture partnerships. This emphasis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lso accords with initiatives to promote greater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nd activity within so-calle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upon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It discusses the genealogy and contributing strands to the newly emerging discourse and considers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by reference to the UK White Paper Our Competitive Future. It also considers the arguments advanced by Joseph Stiglitz (ex-Chief Economist of the World Bank) for the 'analytic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discusses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knowledge cultures'. Finally, the paper provides a critique of the policy discours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s a basis of the new challenges facing universities under knowledge capital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